世界地球日,9本书重新思考未来

西安欧亚学院

发布于:2021-04-20


1970年4月22日,盖洛德·尼尔森(Gaylord Nelson)和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在美国发起了第一个“地球日”。那一年,两千多所高校、一万多所中学和数百个社区参与了活动。如今,“世界地球日”的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0余个国家,每年约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


2021年,在第52个地球日即将到来之时,日本政府宣布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等有害的核废水。始于2011年的特大地震所造成的核污染水,经10年积累,量级已达至少125万吨,若正式排放,或在10年可蔓延至全球海域。


当疫情以波及世界的强硬姿态重建人类对未来的反思,一个“切尔诺贝利”式的谎言似乎又在重演,即使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从未减低。今天,西安欧亚学院官微推出“世界地球日”书单,梳理正在面临的各类环境危机,从问题意识出发,以书籍的力量触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地球关系的重新思考。



01

《气候与生命》



作者:[苏联]贝尔格

索书号:kl-51/1/49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的十大环境危机之一。气候变暖将导致大气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其最直接的影响是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因而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2016年“世界地球日”,171个国家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巴黎气候协定》,期望能够遏阻全球变暖的趋势。但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已升高约17.78厘米,2020年南极气温首突20度。

在这本《气候与生命》中,作者贝尔格以时而风趣、时而严肃的态度,用最简单易懂的概念,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址年代的年后变迁与黄土形成的观点,让读者了解“全球变暖”及其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02

《生命的未来》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索书号:x17/2


“生物多样性减少”正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很大损害。截止202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报道指出,自1970年以来,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已经减少超过三分之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也在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

《生命的未来》一书中,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消无声息在世界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的富丽与骤然陨落构成鲜明对比。美国南部海岸平原的象牙喙啄木鸟日渐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悄然踪迹、苏门答腊犀牛也不知不觉地衰减……甚至,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一齐面临巨大危机。



03

《没有我们的世界》



作者:[美]艾伦·韦斯曼

索书号:x24-4913


“酸雨”作为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之一,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同时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腐蚀建筑材料,尤其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特别严重。

艾伦·韦斯曼《没有我们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向我们阐述了建筑世界的另一种美好假设:当没有了人类的居住,人类活动销声匿迹,人为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危害也不会存在,那么建筑世界的美好便可以长久保存。



04

《雨林精灵》



作者:林妲 宛妲

索书号:l267/2489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森林锐减”却是人类正在面临的又一危机。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编写《世界森林状况》,报告指出,虽然毁林速度在过去30年中有所下降,但自1990年以来,全球已有约4.2亿公顷森林土地被转换为其他用途。森林的减少将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雨林精灵》一书则呈现了最原始的雨林风貌。在森林里的木屋,有两个精灵一样的女孩,她们以雨林为家,和雨林里的动物、植物一起长大;她们不用上学,大自然才是好的课堂;她们摘果子喝花蜜在树上盖房子,过着纯天然的生活......她们不是无忧无虑的森林公主,而是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帮助更多的雨林重新站在这个地球上。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鼓励更多的人保护森林。



05

《一根稻草的革命》



作者:[日]福冈正信

索书号:x72/56


“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

地球沙漠化、绿色日趋减少,对此,有人忧虑,却鲜少有人去探究导致这绿色减少的原因。《一根稻草的革命》被誉为有机农业的“圣经”。作者从日常农作中感悟出如同庄子般的哲思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肯定。作为自然农法创始人,福冈正信以农业的哲学观探寻对地球生命科学的思考。



06

《雾都伦敦》



作者:[美]威廉▪卡弗特

索书号:x51/20


“大气污染”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持续高发、频发、连片的雾霾现象,让大气污染的科学传播走入公众视野。作为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无法实行有效的循环过程,就会对人体、环境形成危害。据统计,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等呼吸道疾病。

《雾都伦敦》讲述了早期现代工业城市伦敦在大力发展工业的时候所造成的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事件。伦敦何以成为雾中城市?作者威廉·卡弗特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心理等维度分析了16~18世纪伦敦各界对烟雾的认知与因应。回顾历史,是为了从污染之路中寻得出口,以实现“一种不必付出巨大代价的增长方式”。



07

《水的记忆》



作者:[芬兰]艾米▪依达兰塔

索书号:I531.4/8


提到“水污染”,其公众关注度远低于空气污染,尽管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是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数据显示,70年代初全国的日排污量为300-400万吨,目前已达2亿吨。我国水污染已从河流蔓延至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老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水的记忆》一书讲述了当全球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资源濒临枯竭,活水成为受到管控的稀缺之物,人们只能按配给量领取一定的水,节省度日。当水资源的配给量越来越少,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时,该怎么办?艾米▪依达兰塔用虚构的方式警醒当下——“人们一直在伤害他们的世界,直到失去它。”



08

《海洋文明史》



作者:[法]雅克·阿塔利

索书号:P7/23


“这个世界上70%的面积都被海洋覆盖,我们的星球是一颗蓝色星球……”在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描述背后,“海洋污染”的问题早已危机重重。当人们向往着海底美好世界的时候,却容易忽略掉——治愈人心的大海也需要我们的保护。目前海洋污染加剧,赤潮频繁发生,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海生物面临危机,近海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海洋文明史》从海洋视角重新讲述世界历史,解读海洋在人类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作者雅克·阿塔利用生动的语言解读关于海洋的一切,提示人们用敬畏的态度对待海洋,去保护海底世界。在读懂海洋的过程中,洞悉人类文明历史。



09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索书号:l512.516


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使得人工辐射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弱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放射性核素排入环境中后,造成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可被生物富集,使某些动、植物特别是一些水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可比环境中的增高许多倍。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讲述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乌克兰普利皮季城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事故所释放的辐射量相当于400颗原子弹。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面对当下危机,本书提供了一个契机,去寻索一场反思真相的智性探险。


4月22日,即将迎来世界第52个地球日
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从来都不是一种“选择”
而是一种“必要”
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请一同守护这个星球的故事


关于“环境”你有哪些思考
欢迎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 往期阅读 /


自然与诗歌,10本书唤醒春分时刻


慢下来,8本书与你共读父亲的世界


这一刻,在6本好书里感受母爱亲情


瘟疫、教育与人生,7本好书与春天相伴



- END -

品牌传播部媒体中心

文字丨万雨思 牛雪梅

编辑丨景小丽

投稿邮箱 | 3332794105@qq.com

本文为 西安欧亚学院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