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清华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仲夏时节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时刻
一座庄重大气的红色新地标——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在北京正式开馆
习近平总书记对展馆建设工作高度重视
亲自谋划、亲切关怀
清华大学与各参建单位和有关方面
协同攻关、艰苦奋战
精益求精、探索突破
以高度的政治站位
和创作百年艺术精品的艺术追求
共同完成了这座
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
都有参与哪些工作和精彩作品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场群雕《伟业》
《伟业》雕塑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成钢教授为主创,曾成钢、冯崇利、谭建明、卫昆、闫坤、闫宇、宿志鹏、赵峰等雕塑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主要成员,创作周期超过三年。
长15米,宽4.5米,高8米,作品通过内在的抽象结构以及汉白玉材料中的文化基因,建构主题性雕塑的仪式性和崇高感;构图上雕塑沿用了主题创作的宏大叙事和现实主义的古典雕刻传统;人物造型采用了一种雄浑厚重的艺术语言,以突出作品的轮廓形、体积感、分量感和存在感,凸显“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的豪迈气概。
“为人民塑像,为时代抒情”是“伟业”的时代主题。《伟业》的时间跨度是20世纪70年代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品紧扣“人民群众”和“现代性”二词,表现了65位各行业的代表人物,奋进的姿态和自豪的表情是人物的主基调。“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是《伟业》所遵循的美学与历史的双重传统。
“这次的国家大型主题雕塑项目,是对当代中国雕塑的一次集体检阅。创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对中国雕塑的系统化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相关单位的组织、领导和帮助下,清华团队圆满完成了国家交予的历史任务,参与了历史,见证了历史,我们为能参与这项伟大工程而自豪!这次创作充分说明,书写史诗已经成为今天中国艺术家的历史重任,雕塑家们任重而道远。”《伟业》主题雕塑创作团队表示。
展览馆建筑装饰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2018年10月开始,参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筑外立面装饰工程的设计工作,历时近三年,进行了数十轮的修改与比选。
为进行外立面装饰工程的设计工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组成了以常沙娜先生为总顾问、副院长杨冬江为设计主创的工作团队,设计成员包括张宝华、石硕、张熙、管沄嘉、徐卜婷、顾欣、任晟萱等装饰、空间设计领域的专家以及博士生团队。
设计采用当代、简约的审美风格,彰显向心、进取的精神内涵。此次外立面装饰工程所涵盖的柱头、柱础、额枋、花格、入口以及馆徽全部采用清华美术学院的设计方案。
馆徽以“红船精神”为出发点,结合党徽、旗帜与水波纹。党徽在旗帜底部融汇而成的水波中冉冉升起,既符合1921年南湖会议的史实,又象征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两组旗帜簇拥着党徽,劈波斩浪而来,表现出共产党人高举共产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方案中的旗帜溶于水、生于水,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传达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额枋由三朵向日葵和中心对称的叶片组成,向日葵表现了光辉、忠诚、追求真理的经典意象。叶片向外铺开,配合卷草纹动态延伸的视觉效果,传达出光芒万丈、积极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向日葵象征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核心领导力,簇拥向日葵的叶片象征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柱头、柱础采用宝相花的造型和万年青装饰条带。宝相花富贵吉祥、幸福圆满,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纹饰,万年青果实丰硕,象征即将到来的建党一百周年“硕果累累”。柱础采用红色花岗石材质,象征“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基石。饰带采用二方连续的万年青图案,传达了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三组叶片线条曲卷圆润,簇拥着果实逐层上升,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象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万年长青。饰带在造型和意涵上都与额枋相呼应,体现了装饰语言的和谐统一。
花格墙图案以向日葵为主要设计元素,传达出光辉、忠诚、追求真理的经典意涵。花格墙面整体二百余朵小向日葵由网格连缀,同样象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体现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铜门门楣采用与花格墙相同构图、不同比例的向日葵图案,在表达经典含义的同时与花格墙形成视觉语言的统一。铜门竖向装饰柱设计融合了一大会址矾红雕花门的形式特征,寓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铜门门芯设计以传统户牖简化提炼,富有视觉韵律感,核心依然采用向日葵纹样,构成更加适形饱满、完整的装饰效果。
展览馆标志、门票、请柬等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教授为负责人,成员董雪凌、安尧舜、何明夏、张锦华等组成的设计团队,承担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标志设计任务。标志以中国共产党党徽和党史馆建筑外形为核心视觉元素,意在突出党史馆视觉形象的符号性和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有利于识别、认知和传播。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标志设计,将中国共产党党徽端置于党史馆建筑形态的正上方,象征党史馆的性质与核心内涵。标志的形象设计采用传统绘画艺术以线造型的方法,以及传统装饰纹样的构图法则,以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彰显标志的庄重、大气之感,其中对线条进行的疏密和间隔处理,以及标志图形与中英文字体的有机组合,不仅增强了标志的视觉舒适度和秩序感,同时形成了标志自身的视觉风格。
标志设计整体上立意明确、特点鲜明、造型简洁、寓意丰富。标志通体为正红色,体现中华民族的色彩象征的同时,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
与此同时,团队还设计了请柬、门票、收藏证书等与党史馆开馆相关的应用项目。
序厅漆壁画《长城颂》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程向军教授团队等20余人参与创作的《长城颂》漆壁画高15m,宽40m,共由100块2mx3m的胎板组成。采用中国绘画鸟瞰式构图,表现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岁月磨洗的长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长城已成为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壁画以抒情性、象征性手法表现,画面分成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以古松及明长城烽火台、山石造型构成,中、远景以绵延不断的群山构成,以表现长城东方巨龙般在崇山峻岭之巅的雄姿。
漆壁画采用传统漆画技法原理,通过在铝箔粉上刻线控制整个画面造型,运用多层罩染透明漆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考虑到壁画所在的空间限制及壁画的高度,重点细节表现在画面的二分之一以下,中远景,强调块面的构成,远观画面结构清晰,近看有质感及细节表现。为了避免室内眩光干扰欣赏壁画,采用大量的材料肌理将光滑的漆面眩光分散,使壁画达到高贵、厚重、雅致的视觉效果。
壁画以红、白、黑、金作为画面的主色调,大漆的红作为漆画代表性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铝箔粉上罩染透明漆后形成暖金的效果,再与大漆的红相互配合,能与室内建筑空间相协调。
报告厅序厅岩彩壁画
《黄河壶口瀑布》、《长江三峡》
《黄河壶口瀑布》、《长江三峡》壁画创作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崔彦伟副教授作为主创,丁荭、付斌、文中言、周爱民、马文健、董令时、郑虹等参与绘制。《黄河壶口瀑布》和《长江三峡》两幅壁画高2.62米,长14.42米,画幅类似长卷,分别位于党史馆六楼通往红色大厅的两侧过厅。作品以长江三峡和黄河壶口瀑布为主题,利用强烈的景观标识性,唤起人们对长江、黄河的心理认知以及内在情感,借物喻情、托物言志,象征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寄托着中华民族博大浩荡的精神气象。考虑到壁画的环境、空间及观看因素,选定以平视定点为主的视角表现。两幅壁画基底为整幅中纹纯亚麻布,并经刷胶矾、蛤粉等多道做底工艺处理。选用传统的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以及文化上的传承意义;同时考虑了矿物颜料的稳定耐久性和丰富的绘画表现力,石色材料的质感及视觉感受不受环境及光照影响,不会产生反光等特点。
成员以忘我精神,通力合作,坚持不懈,放弃假日休息,放弃个人的艺术创作,不计个人酬报,全身心投入到紧张而辛劳的绘制工作中,体现了清华人敢于担当、勇挑重任的精神,以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为建党百年献礼。
气势磅礴,独具一格
清华人用自己的创作与灵感
参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建设
使之成为成为祖国大地上
又一座标志性建筑
铭记历史,激励当下,昭示未来
百年大党岁月峥嵘、砥砺奋进
百年大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让我们走进展览馆
通过这本“立体党史书”
重温波澜壮阔的辉煌过往
迈向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
往期回顾
新闻联播,聚焦清华这件事!
十年,2671人!
点击查看👆
统筹 | 赵姝婧 李沫潼
素材来源 | 美术学院 新华社
素材整理& 排版 | 李沫潼
视频 | 视频中心
编辑 |赵姝婧 刘栩嘉 龚昕冉
本文为 清华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