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的理工声音!

河南理工大学

发布于:2024-03-05


3月5日上午9时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

回顾了2023年工作

介绍了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PART 01
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部分——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01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02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03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我们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PART 02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

>>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3月5日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副校长、

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

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赋能

接受记者专访


01

记者:提高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能力,需要培养应急管理专业高级人才。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现状如何?

金双根:据统计,当前我国整个应急管理产业链人才缺口高达上千万人,特别是近几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加剧了社会不同领域对于应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而推动了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兴起。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大部分高校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应急管理人才却呈现出与现实需要极不相称的缺位缺额。

据统计,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从业人员中仅1/3拥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分别为28.3%、16.3%、6.1%;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人才缺口较大,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需求。

实践中,每每遇到大震、巨灾及大规模疫情,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往往只经过简单培训便投入防救灾工作,基层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最大短板。

02

记者:高校掀起应急管理专业热潮背后,应急管理人才如何培养?

金双根:要做到风险及时预警、隐患准确识别、危机有效管理,须有高素质专业化应急管理人才做支撑保障,提高应急管理专技人员、专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党员干部等应急队伍业务能力。

加强交叉学科体系建设,打通顽固性堵点。应急管理专业作为交叉性强、融合性高的新兴学科,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需要考虑设置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并敢于取舍凝练出凸显学科标杆的二级学科,推动应急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增设硕士及博士点,形成独立的、坚固的学科教育堡垒。

一专多能优化培养,塑造复合型人才。首先,明确应急管理专业建设标准与专业培养方案,统一知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同时,注重学科应用性特征,大力开展案例式教学,加强政企部门合作,形成不同行业下多模式应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其次,系统制定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同时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探索开展跨专业的应用型硕士、双学士培养方案,搭建国际化贯通式联合培养新平台,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内外兼修,造就高质量队伍。一方面,加大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师资提升的培训力度,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可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政企专家作为高校应急管理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要补充力量。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完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多种渠道整合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探索不同院系联合聘任教师制度,为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实体交叉体系的完善。

建立“学习-工作”双线并行机制。动员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协同参与,突破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学习壁垒,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其中,政府可针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专业学位培养、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参与等工作机制。非政府组织要充分发挥应急志愿者、红十字会、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协同参与优势。

建立“基层-高校”双向联动机制。建立基层应急管理人才引进政策工具箱,完善保障与激励机制,增加岗位吸引力。高校应充分结合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加强“通用能力”和“岗位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定制化培养。其中,对于通用能力培养,应区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完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实践等环节。对于岗位专业能力培养,要促进“政—校—企”多方联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今日视频号推荐



【往期回顾】

诚邀全球英才依托我校申报2024 年海外优青!

通知两则!

倒计时100天!


给河理加个星标吧~



党委宣传部 融媒体中心

统筹:茹   艳

监制:许文立

责编:鲁小茜   孟祥燕

助编:王逸硕   雒一倩   芦欣灿

内容来源:新华网、微言教育

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省教育厅、河南日报客户端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 | 一卡通 | 人才招聘 | 转专业 | 空闲教室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