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 | 关于养老,代表委员们都说了什么

泰康人寿

发布于:2021-03-1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新举措令人关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诸多百姓生活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在“民生清单”里得到了正面回应。


养老是近年来不断升温、备受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今年两会上,养老再次成为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大民生关键词。我们又能听到代表们关于养老的哪些声音呢?


01

加强康养产业政策落实力度建立配套实施机制


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孙洁


国家及各省对康养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高度重视并不代表全方位正向落实,从深化发展康养产业的角度,还需加强康养产业政策落实力度,建立配套实施机制,发挥优惠政策对企业发展康养产业的激励和牵引作用。



02

出台政策鼓励年轻人购买养老金融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 

金李


应大力发展养老信托,发挥其制度优势,加强市场监管,推进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发展。

提议国家拿出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例如税收激励等,鼓励年轻人购买养老金融产品,这是对构建未来老年生活安全网的基础保障。

实际上应该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未雨绸缪的安排,很多我们的养老的产品,未来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各种国家给的一些政策支持,比如说税赋的支持,让年轻人就形成习惯,自己从今天开始就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一些储备,不至于到老年的时候,因为缺少这些物质上的基础而感到自己应对不足。



03

加强养老从业人员专业队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 

李楠楠


“90后”的李楠楠已在护理院工作了八年,她熟知院内每一个工作流程,知道护理人员的艰辛和不易,她关注到,目前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口和流失情况都比较严重,相对于全国1200万失能老人,护理员需要300万,而目前全国只有30万。李楠楠说,这段时间,她所在的护理院又有六名护士要离开,去医院工作。

有数据统计,全国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养老行业的比例,第一年流失率达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则会达到70%甚至更高。李楠楠建议,可以借鉴目前乡村医生从业政策,来缓解各大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的窘境。

除了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任职,李楠楠还提出,可以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培训制度,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



04

降低养老企业办医准入门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念沙


完善政策体系化设计,加强多环节执行和落地;支持养老行业降本增效,增强“造血”能力;支持“三位一体”中国特色养老模式发展等。

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应建立应对老龄化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养老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体系建设,将养老产业发展作为基层政府重点工作。

深化放管服,完善养老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民政、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管、卫健、社保等的联合审批制度;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支持举办养老产业展览会,加大办展及参展补贴力度。

加快医养结合,加大养老人才培养。增加财政扶持力度,降低养老企业办医准入门槛;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加大职业教育补贴,完善职业技能认证,建立与日本等国家的跨国人才交流机制。



05

由市一级统一规划养老机构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 

张琳


目前很多地方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个养老服务模块处于分割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养老服务供应链。建议:

一是鼓励整合城区养老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主体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供应链,要求核心企业整合养老服务供应链的上下游资源,引导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专业的养老院构建养老服务供应链,连锁发展,形成品牌经营,业态融合。连锁经营后日间照料中心可以集中供餐,医生巡回诊疗,很多成本可以在供应链上分摊。

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分类补贴,这样可以鼓励日间照料中心承担基本养老服务,成为公共产品,也可以适当增加日间照料中心的收入,让财政资金精准有效使用。

三是设置日间照料中心的基本服务内容和考核认证标准在老年餐桌的基础上建议将送餐、助浴、慢病管理、基础医疗服务、居家服务协助、退休规划、志愿者机会等纳入服务内容。

四是养老机构的布局应该在市一级统一规划鼓励核心企业在城市形成连锁发展,这样也便于监管。



06

打造社区智慧养老平台提供精准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金刚里社区民警

杨蓉


建议推进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建立健康养老数据标准体系,将健康数据与养老数据融合互通,形成统一信息资源库。

通过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平台,把社区的一些养老人员的健康数据、养老数据、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机构的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为老年人能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针对性强的、精准的一个服务,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能感受到大数据给他们带来的养老服务方面的一个多元和变化,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来源于: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