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时节,除了扫墓。另一项重大活动就是踏青了。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
在这一天,我们为先人扫墓,既是礼敬祖先,不忘前人的伟大奉献;也是慎终追远,寄托后人的无限哀思。
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区清明节扫墓用的祭品,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相传青团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清明粑
清明粑,是用清明菜与糯米、粘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捣碎或磨碎,然后和水,捏成圆丘形,蒸熟成“粑粑”的一种特殊食品。清明粑是贵州一种季节性小吃,因为是用清明菜做的,所以只有在清明节前后才能吃得到这种粑粑。清明粑的独特就在于它用的是这清明菜做的,清明菜本身有一种清香,所以清明粑也浸透着这种清香,让人垂涎三尺。
清明节是离不开酒的。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诗道出了清明和酒的关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清明酒,就是带有浓浓乡情的家乡酒,是中国式合家欢的活标本。吃清明酒是一个大家相逢相聚的好时机,除了不忘祖宗恩德、享受今日幸福生活的含义之外,亦有藉此思考自己的人生,通过思考得到升华。
清明与酒的缘分来自于祭扫。清明扫墓除扫墓祭祖外,最重要的是清明酒。全家举行祭祀仪式,仪毕后饮酒聚食,称之为吃清明酒。餐毕,再去扫墓,在坟前供上吃清明酒时特意留下的食物与酒,点烛烧纸进行祭奠。此时,酒,就是人们表达对死者之敬意和哀思的最好载体。
如今,清明与酒仍密不可分。一杯白酒,是我们对先祖的祭奠,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过去时光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叹息;更是回归自己的内心,对自我的追寻与洗涤。酒,既可暖身,亦可解忧愁。
清明,一定要有好酒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