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回望昔日光阴……

北京师范大学

发布于:2023-04-05


风气清明春盎然

小新微曳佛杏雨

在清明这天

我们来到了校内的红色遗迹

表达对先辈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让我们一同感悟

“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

的优良传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

“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请和木小铎一起

透过传说中的“昔日镜”

在校园中穿越时光

汲取前行的力量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1917年夏,有感于图书分散于各部阅书室而“不相联络,无从统一”的史地部王桐龄教授,将分藏各部图书室的图书和当年新购入的图书杂志集中起来,借用旧礼堂及史地教员室楼房加以整理、重新组织、统一典藏,正式建立北高师图书馆。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1916年,北京高师出版《校友会杂志》,首辑封面上开始出现“木铎”的图案。北师大最早明确以木铎为校徽始于1931年。在学校印制的《民国廿年师大同学录》的内页,印有“木铎”图案,并注明为校徽。与《校友会杂志》的木铎图案相比,这个构图更为简练,丝带、嘉禾等附着物已不再现。

昔日的校园如此

那昔日的学校生活如何呢?

木小铎将昔日镜对准了——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北高师重视学生体育,除举办校运动会外,还制定了详尽的体育考试标准,组织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北高师还将自己的体育教育理念推广到其他高等师范学校。在1918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会议上,体育专修主任吴清林提出《高等师范学校规定学年体育试验案》,获得大会通过。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根据1933年制定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则》,各院系课程兼采学分制和学年制,4年中修满146学分的学生,准予毕业。课程大致分做三大类:修养类、教材类和专业类。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1925年,时任北师大校董的梁启超先生手写“无负今日”寄予毕业生;

2022年,北师大百廿之庆,共赴《无负今日》之约。

校园里静静伫立的石碑

在微风中仿佛要述说一段传奇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等北京13所高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投降卖国的行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于3月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撤除津沽防务的所谓最后通牒,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1926年3月18日, 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团体和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


“现重建此碑,冀我新中国青年,继承烈士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这是位于北师大学六楼、学七楼的中央“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的一段碑文。碑座正面镌刻着启功先生写的“碧血丹心”四个字。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向下滑动查看昔日故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逼平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存亡到了严重关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师大学生冲破武装军警包围,最先到达新华门前,与其它学校队伍汇合,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12月16日,师大五百多名学生参加了更大规模的示威集会,阎世臣主持了在前门车站广场的市民大会。翌年1月3日,师大三十多人参加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河北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并于2月1日在师大文学院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敖白枫首任队长。

将昔日镜对准常伫于校园中的雕像

熟悉地面容在校园中忙碌起来……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点击图片使用昔日镜


在清明时节回望

一代代师大人

治学修身,艰苦奋斗

忧国家之难而自强

无需昔日镜,我们亦能感受到前辈们

育人兴邦的担当,追求真理的执着

务实肯干的坚定,开拓创新的勇毅


然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新的故事将要开启

我们的未来终会成为下一个“昔日”

伴随着师大继续前行

扫码或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一起向英烈献花

-bnuweixin-


来源: 校团委、官微摄影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等

文案、排版: 唐诗雅

责任编辑: 姜思宇 孙诗涵 林润菲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本文为 北京师范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