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玩网络游戏,就是不求上进么?未必!

广州日报

发布于:2024-01-06



这是广州日报·新花城全新改版的《晚读》,每周六与你见面的是心理栏目“心传星愿”。广州日报成立心传工作室并开设此专栏的初衷,是希望以“专业的善良”来陪伴亲爱的广州日报的读者们前行。


孩子爱玩游戏就是成瘾么?很可能不是,关于是否成瘾,有明确的标准。


喜欢玩游戏,就是不求上进么?未必!有沉浸在网络游戏里的倾向,很可能是这个人的重要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创伤与心声,找不到出口。


要相信,每个人内心向上的力量。无论成年人还是少年,我们都要有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争取在新年里,成为新的更好的自己!


图源:江苏新闻

网络时代,
“数字原住民”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前不久,某网络游戏就因
未成年人大额充值问题,
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关注。
数百位家长自发组建的投诉群中的
“集体退款诉讼证据表”显示
当时已有超600名家长填写该统计表,
累计金额超500万元。
这只是网络游戏带来的问题的冰山一角。

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


1月3日,网易游戏宣布全线产品将在防沉迷系统基础之上,全面增设“未成年人模式”,如“网易家长关爱平台”管理、防网络欺凌等防护功能选项。


然而,网络游戏仍然是很多人尤其是家长的“心头大患”。孩子为什么玩网络游戏?面对孩子玩游戏,家长怎么办?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和网络游戏共处?

上月中旬,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举办了线下心理沙龙,主题是“人为何会沉迷网络游戏,如何走出来”。我们邀请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吴艳、广东12355心理咨询总督导杨凤定、广东省幸福家庭促进会理事刘晓希分享他们关于网络游戏问题的见解。

沙龙现场



↑ 点击收听心传星愿小电台


爱玩游戏未必就是成瘾


看到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少家长的头脑里都会立马蹦起一根弦,担心孩子“游戏成瘾”。


为什么我们如此恐惧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 社会心理研究学者、广东省幸福家庭促进会理事刘晓希表示,在我们的教育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是“玩物丧志”,因而一旦孩子在“玩”,家长会条件反射地担心孩子“丧志”。


广东省幸福家庭促进会理事刘晓希


刘晓希说:“我个人认为没办法以‘丧志’来一言以蔽地谈论游戏的对错,现在需要我们有更多元的视角和思维来审视游戏,尤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心理。”



当我们谈论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时,与其停留于将游戏与“浪费时间”、“自我封闭”、“丧失真正的生活”划等号,不如思考恐惧本身——“当我们谈论网络游戏成瘾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第一反应是恐惧?”。

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


刘晓希认为,“我们真正害怕的其实并不是网络游戏本身,而是害怕游戏结束时,我们无法回归现实生活,其实我们害怕的是迷失方向的感觉。”

由于游戏在生活中经常被视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因而当孩子进行网络游戏时,我们很难明确区分他是喜欢玩游戏、乐在其中,还是因困扰于某些心理问题而达到了“成瘾”的程度。似乎只有认识到游戏成瘾作为一项病症的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去深究孩子游戏成瘾背后的心理动机,而非停留于对孩子玩物丧志的指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吴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吴艳提到,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列为一种疾病,而她认为,判断网络游戏是否达到成瘾的标准是是否出现“戒断反应”:

一个行为被确诊为成瘾,一个最典型的特点是出现“戒断反应”。什么是戒断反应?比如说可能在座的都会喝酒,但我们没有被诊断为成瘾,是因为如果我不给你酒,你也不会因此难受,这就是没有戒断反应。如果我不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很难过,心里难受、易怒、暴怒、焦虑,整个人坐立不安,一旦出现这种有这种戒断反应的时候,那就真的要小心了,就可能会有成瘾的倾向了。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有哪些原因可能会造成孩子走向网络虚拟世界,甚至沉迷其中?

“游戏成瘾”折射现实困境


吴艳通过总结她所做的相关心理咨询,分析认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主要涉及两方面原因——现实生活中压力太大、成就感低,或者与他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吴艳认为青少年的“关系问题”可以拆分为三部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任何一项关系出现问题,又没有其他有效的解决途径时,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陷入网络游戏。



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同伴关系出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不被同伴认可,跟同学有矛盾、被孤立,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很好的朋友,这些可能使他通过网络游戏去寻求同伴的认同。另一种情况是他所在的同伴团体有人玩游戏,如果他不会,可能就会缺少很多的话题,所以他玩游戏可能是在寻求同伴关系。”

除此之外,吴艳还分享了一项她接手的心理咨询个案,其中出现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就同时需面对他个人无法解决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几个月前我接到一个孩子的咨询,他是手机游戏成瘾,后来因为通宵玩游戏不去上学,休学了9个月。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读高一的时候,老师拿很粗的棍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他、责备他,把棍子都给打断了。

他心里很难过,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母,结果怎么着,父母就觉得“老师为什么要打你,肯定是你的问题嘛”,回去把他又打了一顿。所以到后来他觉得,对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求助,所以就陷进游戏,在游戏里面去寻求他需要的一些东西。



精神抚慰不容忽视


广东12355心理咨询总督导杨凤定认为,关系出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青少年面对的环境因素,如果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在以学习成绩为单一维度的评价体系下,容易使一些孩子被边缘化,他们的“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降低,因而寻求在网络游戏中得到补偿。“还有,我非常反对把孩子称为‘学渣’,这是给他贴了一个负面标签。”

广东12355心理咨询总督导杨凤定


刘晓希指出,心理学有一种见解,未能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和一组在短期内可以安抚该需求、但长期却有害的行为相结合,就会出现成瘾行为。可以说,网络游戏成瘾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青少年缺少现实困境的解决途径,他们为何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出口?



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


刘晓希补充表达了在成绩之外,我们所忽视的教育:


我记得在微博上,曾经有一个话题是:你觉得现在的学生最缺少的是什么?


引发高赞的一个回答是:“从来没有人教我当友谊破裂了,当家庭不和睦了,当情感受到了挫折,当亲人离世,当我的宠物狗狗生病,当我遇到一些创伤、一些说不出来的难受,当我被欺凌,当我感到抑郁、焦虑、孤独、寂寞,当我压力大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应该怎么办。


“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愁吃穿,但每天都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可能忙到晚上10点、11点,周末还要去补习班。 孩子们吃饱穿暖等物质方面或许被照顾得很好,但精神方面很可能没有得到及时抚慰。”刘晓希说道。


反思是帮助的开始


面对有沉迷网络游戏倾向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提供帮助

“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先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恰恰是我们把孩子逼进了虚拟的世界,让他们对真实的生活丧失了兴趣——如果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真正改变的开始。”刘晓希如此说道。

“首先要看到他的心理需求。”吴艳提出,“哪怕不沉迷网络游戏,本质的心理需求问题没有被满足,可能也会通过另外的行为倾向呈现出来。”

“在和青少年的沟通中,注意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认为孩子沉迷网络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青少年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也是不稳定的,如果家长在沟通中表现得非常强势,孩子肯定会跟你对着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杨凤定特别提及和谐家庭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游戏有时候是一个避风港。如果家里面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那孩子可能就更愿意游戏里呆着。所以,我们家长要起到带头作用,建设一个和睦的家庭。


杨凤定建议家长们建立更平等的家庭关系,跟孩子们一起制定家庭秩序:“我们定一个管理规定,这个规定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共同遵守。比如手机不能上饭桌、手机不能带进厕所、在床上不能玩手机等等。同时,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也一定要做到。家长要求孩子做作业,但是自己在玩手机,孩子肯定会感到不公平。



杨凤定认为,对于玩游戏,家长应该采取引导策略,比如:“孩子你玩得这么好,爸爸很佩服,我达不到你这个水平。能不能把这个精力也花在学习上,将来你学习好的话,你可以做一个电子竞技选手,也可以自己开发游戏。”

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被忽视,而是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有助于将精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千万不要把孩子一棍子打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刘晓希进一步提出了“亲子三问”,呼吁父母们都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一是我对我的孩子是否具有包容性?无论他是优秀还是不优秀,我都能接受他本来的样子?


二是我能否接受跟他之间的分化?比如我的孩子18岁了,我正在学习支持他好好地离开我、允许他做自己,但同时又能够跟父母一起相处。


三是我能不能接受他对我一些奇奇怪怪的爱?能不能接受他对我发脾气,讲他不好的消息和感受?我本人就有报喜不报忧的毛病,那么我做妈妈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既对我报喜同时能够报忧。


沙龙现场的观众们


“做游戏的主人”


当今社会,

网络游戏已经广泛“渗透”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讨论网络游戏成瘾时,

往往将人放在被动的位置,

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

掌握对游戏的主动权?


刘晓希对此发表了创造性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不做他的奴隶,而是做它的主人,实现心理学所推崇的从低级的‘防御’到高级的‘升华’”。真正升华的方法是,我杀不死你,那我要学会驾驭你。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种游戏的设计逻辑如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有个关于读书的APP,设计了一个培养3亿中国人阅读习惯的目标,鼓励用户参与自愿分享、口碑推荐等,短短几年时间就推动了全国4000万的付费用户,其实它也是运用了游戏设计的原理。”



“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只要掌握主动权,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技术去从事其他工作,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最终的目标就是,人们不会受控于任何的网络科技而能够真正的成为它们的主人,从被动变为主动,从逃避转向担当。”



最后,刘晓希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名言做出总结:“我们除了被过去限定之外,还有此时此刻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


而这,或许也是我们面对网络游戏的最佳态度。


心传星愿,与君同行。


欢迎电邮联系:
476312028@qq.com



周一书

<上下滑动阅读>

每周一书:《游戏改变世界》

《游戏改变世界》的中文版本于2012年9月出版,作者是美国交互式娱乐服务公司首席设计师简•麦戈尼格尔。作者在书中提倡人们学习驾驭游戏的力量。


“现实凝固在眼前,而游戏让我们共同想象和创造未来。”简•麦戈尼格尔在书中如此写道。与一些人对游戏“玩物丧志”的刻板印象不同,简•麦戈尼格尔用一种颇为积极的角度看待游戏。他在书中提出,游戏前所未有地占据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提供了令人愉悦的奖励、刺激性的挑战和宏大的胜利;人类可以借助游戏的力量,让生活变得更精彩。


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实例阐释观点,从“游戏,通往未来的线索”入手,逐步分析了“游戏化,互联时代的重要趋势”、“游戏化的4大目标”,进而详细讲述了“游戏化的运作机制”,探讨了“游戏化带给互联时代的现实价值”,并最终得出本书的核心理念:游戏化,重塑人类积极的未来。


游戏化、数字化的浪潮无可避免地席卷了世界。面对游戏,我们不应该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游戏、了解游戏,学会驾驭游戏的力量,创造出任何符合我们想象的未来。


此书成书已超过10年,其观点未必全然符合现状。而真正去驾驭游戏,也是一种挑战。了解游戏的机制、不同游戏设计者的底层逻辑,值得去尝试。如此,也许人们会对为何游戏会让人成瘾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也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对策。换一个角度,寻求更多可能性,一起加油!

出品: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

策划:赵夙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席乐瑶、黄琦
统筹:吴若楠、陈旻玥、黄琦
音频/广州日报·新花记者:陈旻玥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记:廖黎明、王慧琳 鸣谢:广州日报湾区部佛山记者站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琦、陆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