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广州日报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这是广州日报·新花城全新改版的《晚读》,每周六与你见面的是心理栏目“心传星愿”。广州日报成立心传工作室并开设此专栏的初衷,是希望以“专业的善良”来陪伴亲爱的广州日报的读者们前行。
孩子爱玩游戏就是成瘾么?很可能不是,关于是否成瘾,有明确的标准。
喜欢玩游戏,就是不求上进么?未必!有沉浸在网络游戏里的倾向,很可能是这个人的重要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创伤与心声,找不到出口。
要相信,每个人内心向上的力量。无论成年人还是少年,我们都要有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争取在新年里,成为新的更好的自己!
数百位家长自发组建的投诉群中的
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
沙龙现场
↑ 点击收听心传星愿小电台
广东省幸福家庭促进会理事刘晓希
刘晓希说:“我个人认为没办法以‘丧志’来一言以蔽地谈论游戏的对错,现在需要我们有更多元的视角和思维来审视游戏,尤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心理。”
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
由于游戏在生活中经常被视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因而当孩子进行网络游戏时,我们很难明确区分他是喜欢玩游戏、乐在其中,还是因困扰于某些心理问题而达到了“成瘾”的程度。似乎只有认识到游戏成瘾作为一项病症的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去深究孩子游戏成瘾背后的心理动机,而非停留于对孩子玩物丧志的指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吴艳
吴艳认为青少年的“关系问题”可以拆分为三部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任何一项关系出现问题,又没有其他有效的解决途径时,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陷入网络游戏。
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
广东12355心理咨询总督导杨凤定认为,关系出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青少年面对的环境因素,如果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在以学习成绩为单一维度的评价体系下,容易使一些孩子被边缘化,他们的“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降低,因而寻求在网络游戏中得到补偿。“还有,我非常反对把孩子称为‘学渣’,这是给他贴了一个负面标签。”
广东12355心理咨询总督导杨凤定
刘晓希指出,心理学有一种见解,未能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和一组在短期内可以安抚该需求、但长期却有害的行为相结合,就会出现成瘾行为。可以说,网络游戏成瘾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青少年缺少现实困境的解决途径,他们为何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出口?
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
刘晓希补充表达了在成绩之外,我们所忽视的教育:
我记得在微博上,曾经有一个话题是:你觉得现在的学生最缺少的是什么?
引发高赞的一个回答是:“从来没有人教我当友谊破裂了,当家庭不和睦了,当情感受到了挫折,当亲人离世,当我的宠物狗狗生病,当我遇到一些创伤、一些说不出来的难受,当我被欺凌,当我感到抑郁、焦虑、孤独、寂寞,当我压力大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应该怎么办。”
“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愁吃穿,但每天都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可能忙到晚上10点、11点,周末还要去补习班。 孩子们吃饱穿暖等物质方面或许被照顾得很好,但精神方面很可能没有得到及时抚慰。”刘晓希说道。
“在和青少年的沟通中,注意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认为孩子沉迷网络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青少年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也是不稳定的,如果家长在沟通中表现得非常强势,孩子肯定会跟你对着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杨凤定建议家长们建立更平等的家庭关系,跟孩子们一起制定家庭秩序:“我们定一个管理规定,这个规定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共同遵守。比如手机不能上饭桌、手机不能带进厕所、在床上不能玩手机等等。同时,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也一定要做到。家长要求孩子做作业,但是自己在玩手机,孩子肯定会感到不公平。”
一是我对我的孩子是否具有包容性?无论他是优秀还是不优秀,我都能接受他本来的样子?
二是我能否接受跟他之间的分化?比如我的孩子18岁了,我正在学习支持他好好地离开我、允许他做自己,但同时又能够跟父母一起相处。
三是我能不能接受他对我一些奇奇怪怪的爱?能不能接受他对我发脾气,讲他不好的消息和感受?我本人就有报喜不报忧的毛病,那么我做妈妈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既对我报喜同时能够报忧。
沙龙现场的观众们
当今社会,
网络游戏已经广泛“渗透”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讨论网络游戏成瘾时,
往往将人放在被动的位置,
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
掌握对游戏的主动权?
刘晓希对此发表了创造性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不做他的奴隶,而是做它的主人,实现心理学所推崇的从低级的‘防御’到高级的‘升华’”。真正升华的方法是,我杀不死你,那我要学会驾驭你。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种游戏的设计逻辑如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有个关于读书的APP,设计了一个培养3亿中国人阅读习惯的目标,鼓励用户参与自愿分享、口碑推荐等,短短几年时间就推动了全国4000万的付费用户,其实它也是运用了游戏设计的原理。”
“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只要掌握主动权,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技术去从事其他工作,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最终的目标就是,人们不会受控于任何的网络科技而能够真正的成为它们的主人,从被动变为主动,从逃避转向担当。”
最后,刘晓希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名言做出总结:“我们除了被过去限定之外,还有此时此刻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
而这,或许也是我们面对网络游戏的最佳态度。
心传星愿,与君同行。
每周一书
<上下滑动阅读>
《游戏改变世界》的中文版本于2012年9月出版,作者是美国交互式娱乐服务公司首席设计师简•麦戈尼格尔。作者在书中提倡人们学习驾驭游戏的力量。
“现实凝固在眼前,而游戏让我们共同想象和创造未来。”简•麦戈尼格尔在书中如此写道。与一些人对游戏“玩物丧志”的刻板印象不同,简•麦戈尼格尔用一种颇为积极的角度看待游戏。他在书中提出,游戏前所未有地占据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提供了令人愉悦的奖励、刺激性的挑战和宏大的胜利;人类可以借助游戏的力量,让生活变得更精彩。
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实例阐释观点,从“游戏,通往未来的线索”入手,逐步分析了“游戏化,互联时代的重要趋势”、“游戏化的4大目标”,进而详细讲述了“游戏化的运作机制”,探讨了“游戏化带给互联时代的现实价值”,并最终得出本书的核心理念:游戏化,重塑人类积极的未来。
游戏化、数字化的浪潮无可避免地席卷了世界。面对游戏,我们不应该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游戏、了解游戏,学会驾驭游戏的力量,创造出任何符合我们想象的未来。
出品: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