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虎嗅APP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为什么当2006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的一句“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会让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如此有共鸣?
这个答案,或许能从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里,苏炳添跑出百米9秒83时,铺天盖地对黄种人信心提升的舆论中,可以窥见一二。
对奥运竞技的关注,其实是曾经顶过“东亚病夫”名号的中国人,一个世纪以来对国民身体素质高度关注,大家知道,只有科学的补充蛋白和多元营养,才能获得发展一切的根基——身体健康。才能真正做到在人种、民族和国籍上的祛魅,获得自信。
群体共识也带来了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2000年开始,液体包装设计领域的王者利乐,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出无菌包、无菌枕,这直接进化了常温纯牛奶的市场流通模式,民众购买牛奶也不再那么难,中国乳业产品,也能够从地方卖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而乳业与奥运的结合,也因此显得顺其自然。2008年北京奥运,伊利成为乳制品赞助商,从此成为一家高度“奥运化”的品牌,一直延续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
无论是从市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观察国民身体素质的角度,乳制品的发展故事,都是中国20年科技、体育竞技和商业发展的绝佳注脚。
以品质诉求,十七年携手奥运
伊利的产品决策层很早就敏锐的观察到,牛奶不光是货架上的一种乳制品类,他们将这件事的焦距设置得更大,将乳业的生产标准与国民体质做关联,更加主张强化身体素质、提升营养健康的产品。
这种产品主张就像具有足够长度的杠杆,不仅撬动了本土市场,也得到了更多不同时区用户的青睐,由荷兰合作银行公布的“2020年全球乳业二十强”名单里,伊利集团身居五强之列,刷新亚洲乳业的排位。这是一个在特殊商业环境里逆势增长的典型案例,它能够提供的启示是,由靠得住的产品所形成的品牌资产,在关键时候能释放意想不到的市场势能。
伊利依靠多年来的产品品质,以及健康诉求,形成了雄实而良性的品牌资产,也逐渐成为我们观看比赛时,奥运健儿仰头畅饮的那款牛奶产品。
细数起来,伊利与奥运合作已有十七个年头,如果单从时间线的广度来看,伊利为运动员供给产品,已然不是自我炒作,更像是某种为自己的定义的量尺,将牛奶品质和奥运所需要的标准,保持着一种持续的“连接”。
当然,这十七年间的奥运赛场之上,变化的不止是金牌数量,还有国人看待输赢的态度,“对拼搏者的尊敬、对失利者的宽慰”已成主流,这是一个世界大国日渐成熟的国民心态,而伊利也一次次成为见证人。
然而另一方面,虽然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已从20年前的不足6公斤提高至36公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均饮奶量达到了50公斤。但整体来看,居民奶制品的摄入量仍然偏低,人均饮奶量仍不足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3。
换句话说,过往的发展,更多是从0到1的开始,之后,依然任重道远。
奥运品质只是一个开始
时间回到2005年,那是伊利与奥运“连接”达成的第一年,它成为中国唯一符合奥运标准的品牌,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服务。随后2012年伦敦奥运会双层巴士出现的“中国面孔”、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营养支持……均是伊利在人类奥运史上,以品牌方的身份所留下的记载。
2019年8月,“营养健康70年——2019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峰会”上,伊利以轮值主席单位的身份,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与奥运一起的日子又翻了新篇,并且面对的是大众“超越自己”的奥运态度。
作为合作伙伴,伊利自然也具有推进民众关注的社会责任,也许,这恰是在东京奥运会后推出“探秘奥运品质牛奶,开启北京冬奥蓄力”视频的归因之一。
其实早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结束时,伊利就曾用一部90s的《北京第九分钟》倡导冬奥进入“北京时间”,这既是奥运品牌责任的实现方式,同时,也表明了伊利善于借势的特质,以及逢时强化品牌认知的能力。
回溯以往,这种将传播和品牌巧妙融合的“伊利操作”比比皆是。
比如7月推出的“伊利品质冬奥见证”冬奥会倒计时200天活动,不仅让各方前来的专家代表、社会人士,参观了一番伊利“后台”,借机披露了牛奶生产线的水平,还同时强化了“北京冬奥共同体”这一概念,侧面传达了伊利对奥运的重视程度,甚至是行业地位,并且站位角度也选的不错,瞄准了一个全民话题层。
不难看出,“营销界最会做牛奶”的伊利,确实在讲求奥运品质之际,也颇具“冠军”般的传播技巧,如今这支“探秘奥运品质牛奶,开启北京冬奥蓄力”短片,就再次触动了人们心中潜在的关注点。
让公众走进奥运品质
这支讲述探秘奥运品质的视频,是伊利将社会责任、牛奶品质呈现得以融合的作品。
从社会责任角度看,早在2013年伊利便以“开放透明”为诉求,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的消费者,进入工厂参观,去观看从奶源到饲料,再到工艺、管控的全过程,在伊利的内部视角风格中,这被视为“从online到offline、体验O2O闭环”,但这的确有益于乳业生产的透明化,这个过程中,伊利也在持续借助“爸爸去哪儿”、中科院博士、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不同的资源,让中国乳业着实刮起了一阵令消费者舒适的“参观”浪潮。
这种颇有些魄力的“自我剖析”,显然在商业领域最容易被买账,“参观伊利”成为了伊利的重要IP之一,甚至在今后,可能成为中国乳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标签,意味着从此开始,消费者拥有了更多“主权”,那就是对健康乳品的苛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今年在疫情之下,伊利改变了线下参观的传统模式,通过线上互动、发布视频,以及通过线上小程序参观的方式,也如期举行了“参观伊利”。
奥运品质背后的无穷良性循环
回顾整个2021年能发现,伊利用了“奥运品质,朝气向前”这句话,为传播年进行了气质上的设定,一方面这符合伊利作为北京冬奥会合作方的背景,同时也方便产品露出、品质露出,为受众呈现背后工厂、牧场、标准管理等各个方面。
这次视频中一幕幕的画面,就是集中表达奥运品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作为普通人视角,洞悉伊利十七年奥运品质秘密的直观方式。
一方面,这符合伊利作为北京冬奥会合作方的背景,同时也方便产品露出、品质露出,为受众呈现背后工厂、牧场、标准管理等各个方面,这次视频中一幕幕的画面,就是集中表达奥运品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作为普通人视角,洞悉伊利十七年奥运品质秘密的直观方式。
从这则不太长的官方视频能看出,伊利在牧场、工厂、工艺、管理等四个方面,不止是做到了现代化标准生产,各个环节也有着严苛与科学生产的双向实现。
比如在奶源培养方面,伊利用画面描绘了5G智慧牧场,基于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在奶业领域的运用的初衷,开发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伊利智慧牧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
视频中,每个饲养环节都能掌控自如;奶牛作为牧场的核心,有着国王般的待遇,因为伊利认为快乐的奶牛才能生产优质的牛奶;在饲养环节,不仅对饲草种植建立了研究体系,还迭代出牧场标准化操作规范——牧场SOP,落实了科学饲养。
视频中也呈现了不少伊利的工艺流程,比如闪蒸技术,趁着牛奶还没“反应过来”,就锁住了营养和口感;六层复合纸包装,是牛奶新鲜感的核心保证;而让人眼球一亮的脱气、均质工艺,则是为了更进一步还原牛奶的本真味道。
最后,伊利还透露了自身的产品管理标准,原奶输送保持24小时GPS监控,以便达到可追溯的程度;最后还秀了一番与国际接轨的品质管理标准,也即1000多项针对原料奶、原辅材料等的各式检测。
不难看出,伊利奥运品质牛奶的“后台”是良品工艺和严苛标准之间的无穷良性循环,推出基于科学设计的工艺,是为匹配后续繁复的自检,而这种自检之所以高达几百上千项,也是一种对精密工艺的反向推导。
这种无穷良性循环,在伊利成为奥运品牌的时候至今,就在持续的发生,而这也许就是奥运品质得以延续的关键。
随着东京奥运会落幕,冬奥会成为民众“朝圣”体育精神的下一个场地,而在这场混合着竞技比赛、国际盛事、健康意识觉醒的注意力转移浪潮中,伊利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将十七年如一的携手奥运,用一盒盒达成奥运品质的牛奶,继续为运动员和民众带来营养供给,最终促进“全球健康生态圈”理念的进一步落成,提升国人营养健康水平,深入实现活力中国梦,为世界描绘一幅活力中国人的景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