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林匹克日|北体人的奥运记忆

北京体育大学

发布于:2022-06-23

盛夏6月,国际奥林匹克日如约而至。今年的奥林匹克日以“携手共创 美好世界”为主题,旨在让人们团结起来,通过体育共创更美好的世界。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从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发出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到中华民族的奥运“百年圆梦”,再到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从刘长春的“单刀赴会”到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从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到筹办好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在这片神州大地上蓬勃发展。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与注脚。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中国体育界的最高等学府,亲历并见证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全过程,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有着北体人拼搏的身影,都蕴含着北体人的付出。

今天,让我们一起细数北体人的奥运足迹,回顾“奥运三问”,北体人给出的响亮回应。

奥运三问

1896年,第1届奥运会在希腊召开,光绪皇帝还徘徊在甲午海战的阴影下,“田径”一词对慈禧太后和清朝大臣们来说仿若天书;1900年,第2届奥运会在法国巴黎召开,这个不忘向清政府发来邀请的东道主,正伙同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对中国烧杀劫掠;1904年,第3届奥运会召开之际,日俄在为独吞中国争得面红耳赤……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表文章,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以奥林匹克运动为寄托,国人流露出对国富民强的真切期盼。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回答第一个问题,中国花了24年:1932年,中国终于有一个人远涉重洋到了美国。

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国民党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教育部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想把伪满洲国送上国际舞台。单方确定派遣刘长春、 于希谓作为伪满洲国选手参加奥运会,企图通过造成派运动员参赛的既成事实让国际社会承认、让参赛选手默认派出“国”的合法性。这引发了进步力量和体育人士的极大愤慨。刘长春的体育老师宋君复设法与刘长春取得联系,希望他代表中国去参赛。刘长春坚决响应宋君复的召唤,立即向校长张学良将军表露心迹:决不代表侵略当局参赛。7月8日,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后来为我校教授)从上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启程赴美。船经过日本长崎港口时停留一天,许多乘客选择上岸游览。宋君复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行径,坚决不上岸,此爱国之举,深受同船旅伴赞扬。经过太平洋上21天的艰苦航程,7月29日下午,奥运会开幕前一天,邮船到达洛杉矶码头。 这是中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中国代表团出席第10届洛杉矶奥运赛开幕式。(照片来源:新华社)

在参加奥运会期间,宋君复参加了国际讲坛,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宣传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正义行动。

“本人良心尚在,热血依旧为国而流,又怎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牛马!”严词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赛的刘长春,解答了“奥运三问”的第一问。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他代表四万万国人,喊出了绝不当亡国奴的强烈决心。

1932年参加第10届奥运会宋君复(右)与刘长春(左)合影。

宋君复(左5)在体育馆观摩课程教学。

1953年,宋君复来到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先后担任教务处主任、副院长等职务。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献出毕生精力。


中国体育代表团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村升起。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与关怀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荣高棠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前往赫尔辛基参加了第15届奥运会。后来成为我校教师的卢鼎厚入选了本届奥运会的男子篮球队。

五星红旗在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奥运村升起。

1956年,我校校友举重名将陈镜开创造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1987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1956年,我校校友举重名将陈镜开创造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


1982年3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来我校访问。


“零的突破”

回答第二个问题,中国花了76年。

1984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次组队参加夏季奥运会。这是中国首次全程参与夏季奥运会。中国队共夺得15枚金牌、32枚奖牌的好成绩,就在开幕后第一天,北体校友许海峰斩获男子自选手枪60发慢射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榜“零的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西方一家通讯社惊呼:“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一次壮举!”

北体校友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10月1日,钟师统院长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

2000至2008年期间,我校学生陈中、罗微、张国政、王旭和张湘祥先后夺得奥运会冠军。

2018年6月5日,北京体育大学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先生名誉教授。

东京奥运会上,由北体师生校友组成的“北体战队”共夺得18金11银7铜,在18个大项35个小项中捍卫国家荣誉。




北京奥运会

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奥运三问”只差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惦念。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用平稳的语调说出了一个词语:BEIJING。刹那间,这个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萨马兰奇说出的“北京”,意味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在这一刻成功了。

2001年,北京体育大学承办了国际体育教育科学理事会执委会会议。会议期间正值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关键时期。由于参加会议人员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密切,北京体育大学抓住时机,请来奥申委官员和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参加会议,宣传北京、宣传中国,为积极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校学生作为中国代表团引导员,引导队伍入场。

在北京奥运会上,学校在做好备战参赛工作的同时,全方位参与了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的相关工作,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鉴于学校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和丰富奥运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11年12月28日,北京体育大学获颁国际奥委会 “体育与社会责任奖”。



2011年,国际奥委会授予我校“体育与社会责任奖。


双奥之城

14年后,奥林匹克圣火从“祥云”接棒到“飞扬”,从夏季走向冬季,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我校6名轮滑演员身穿特制冰球服与影像冰球击打互动。冰球在视频空间中反复撞击后,带动更为激烈的雕刻——整块冰立方渐渐碎裂、雕刻成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由北京体育大学师生、校友组成的“北体战队”收获了5金2银1铜,他们以精彩的表现,交出“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优异答卷。

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在3大赛区,8个驻地,20余个场馆、场所的对外联络、媒体运行、文化活动、体育、医疗等业务领域岗位,提供了累计时长超过1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在北京冬奥会中,北体人全力投入,倾情奉献,成绩斐然。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表彰大会上,2个集体、1名教职员工和10名参赛运动员获得表彰。


4月8日上午10:30,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在北京冬奥周期,集训练与科研为一体的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充分依托北京体育大学学科人才优势,累计服务保障了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雪橇、雪车、钢架雪车、空中技巧、北欧两项、平行大回转、冰壶等30余支冬季项目队伍,近40000人次的驻训和调训。曾进驻基地训练、测试的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了7金3银2铜。






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一部体育史,也是文明史,体育标记了中华民族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从“一个人的奥运”,到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431名运动员参加30个大项、225个小项的比赛;从“中国何时才能办一届奥运”的喟叹,到北京成为全球首个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从积贫积弱,到现在全民运动、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一路走来,何其不易!中国的奥运事业呈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折射出百年奋斗的复兴巨变,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中国圆满践行“冰雪之约”的体育盛会,让世界看到持续创新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的活力中国;坚持合作共赢、坚定拥抱世界的开放中国;致力于民族复兴、追求天下大同的自信中国。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与奥林匹克一路同行,中国体育写下一页又一页华彩篇章,北体人也在这张绚丽的奥林匹克画卷上,镌刻下生动的笔触。面向未来,北京体育大学将继续秉承体育报国初心,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和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为奥林匹克事业贡献北体力量!



北体官微|2022259期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中国新闻网、人民体育、上观新闻

监制校对 | 秦培栋

责任编辑 | 石云峰 、卢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