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牛津大学出版社教育服务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onlyoneearth
立秋还是很热?
只有一个地球 让我们共同守护
今年夏天,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高温预警,四川、上海、浙江、江苏等多地最高气温超过 40 摄氏度。同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地也正在经历或刚刚经历过“地狱模式”的高温以及极端高温引发的自然灾害。
本以为在“立秋”之后,天气会稍微凉爽。然而全国多个地区,走在室外仍然感到热浪逼人。很多人不禁要问:立秋了,为啥还这么热?其实从气象上看,节气上的立秋并不等于真正入秋,大多数情况下,在立秋期间我国仅有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开启夏秋转换,其他大部地区还处在夏季,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仍盛。因此,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却并不意味着凉爽的秋天立即到来。
民间更是有“公秋把扇丢,母秋热死牛”这样的俗语。意思是如果立秋是公立秋的话,人们用来纳凉的扇子便没有了用处,可以扔到一边;而立秋是母立秋的话,天气就会异常地炎热,就连耐热的牛都有可能被热死。而这里提到的“公”与“母”又该如何区分呢?其实一年当中的每个节气,都是可以精准到具体的时间交节的,比如 2022 年立秋公历日期是 8 月 7 日,农历七月初十 20 点 28 分 57 秒——属于夜晚立秋。
《中国方言大词典》中有公秋母秋条,谓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又有瞎秋亮秋条,谓白天立秋为亮秋,夜晚立秋为瞎秋。均谓白天立秋为“公秋”,相对较凉爽,夜晚立秋为“母秋”,相对较炎热。同时,在 1936 年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也有记载,民间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热,俗语有云:“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烘烘。”
抛去立秋的“公母”之分,今年的夏天也确实十分炎热,全球变暖也是不争的科学事实。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今年 6 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
持续高温(persistent high temperatures)
例句:We can't ignore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persistent high temperatures on population dynamics.
中译:我们不能忽视持续高温对种群动态的潜在影响。
高温预警(heat warning)
例句:A heat warning means that some people can be seriously affected by heat if precautions are not taken.
中译:高温警告意味着,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一些人可能会受到高温的严重影响。
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例句:Global warming is the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 air and oceans.
中译:全球变暖指的是地球大气和海洋平均温度的上升。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环境日”宣传图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我们如何力所能及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Four way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
01. Celebrate Nature
例如,道路两旁的树木可以冷却环境。还记得我们刚刚提到的“超级热浪事件”吗?我国的树木种植曾有效避免了城市老年居民将近 30% 的热浪死亡人数。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无论是荒野、后院花园,还是城市公园,都为今天和未来建立了一种与大自然相处的纽带。
02. Be Informed
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大自然的情况
大自然可以说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比如食物、纤维和水源。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活动的变化,如何磨灭了大自然带来的好处,以及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来扭转局面(Learn how changes in human activities degrade nature’s benefit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sustain them )。
03. Support Honorable Consumption
鼓励理性和必要的消费
可以试着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作为你所深信的价值观。购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尽量选择对地球资源消耗较低的物品(Buy what you need and choose options that draw lightly on Earth’s resources )。
数据显示,收入和消费的增加并不一定可以提升幸福感。相反,增加与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为孩子提供学习机会、以及对自然环境或社会做出贡献,会带来更大的满足。
04. Talk With Others
和周围的人多多交流环境问题
以尊重的态度,与他人谈论能带给你满足感的个人选择(Talk respectfully with others about choices that bring you personal satisfaction)。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传递你所关心的环境问题。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通过与人交流所带来的意识改变,是有效且深远的。
牛津大学出版社享有中英版权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公开渠道
如涉及版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爱护环境,就点“赞”和“在看”!
本文为 牛津大学出版社教育服务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