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北京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她是2023年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的获得者。她的课堂有“魔法”,没有闭卷考试、上课不点名也能牢牢抓住同学们的心。她把自己比作唐僧,把学生比作孙悟空,她针对学生特点,为学生指定方向,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去探索和发现是她的教学理念。
她从无到有,开创了循证护理培训的北大模式,打造了北大品牌。留校任教以来,她秉持坚韧、诚信、合作、理性的精神,怀揣对护理学不变的热情,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
她就是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医学部循证护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志稳。
点击视频,听王志稳讲她的故事
△王志稳个人照
王志稳老师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去启发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索,跟着她的思路走下去,仿佛推开了护理学新天地的大门。这位深谙学生心理的年轻教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成为学生可依赖的“主心骨”、可信任的“领路人”。
△王老师在课堂上
今年,王志稳主持的“护理研究”获评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其中的在线课程部分“护理研究方法”已经累计报名学习达8万多人。建设这门本科生专业课倾注了王志稳的大量心血。回忆彼时每一步的教学改革之路,王志稳依旧能如数家珍地讲述一个个动人的细节。
2006年是王志稳参与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也是她从前辈教师手中接过“护理研究”这门课的第一年。她认真梳理课程的任务和定位,开始探索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把闭卷考试改为形成性评价,让同学们通过制订检索策略、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和报告研究计划书、评阅论文等环节,尝试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在这门课中,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考核学生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的道路起初很艰难,备受质疑。部分教师担心没有闭卷考试,学生们会不认真听课。王志稳却非常从容:
如果你强迫学生听,他总会有其他的方法来应付你。我跟学生说,你可以不来上课,但是你得保证经得起我问你,你得比我懂得多。所以没有学生敢不来。
王志稳从来不查考勤,但是一听大家的汇报展示,学生哪些该掌握的知识点没掌握她就一清二楚了。
△学生进行课堂汇报
渐渐地,王志稳在教学中发现,让还没有太多临床经验、不了解临床问题、也没有做过科研的本科生们写proposal(研究计划书),有点难为同学们了。为了帮助缺乏实践经验积累的同学们,王志稳贴心地又在课程中引入了“抛锚式教学”:
我给他们一个“脚手架”,把设计一个研究的过程变成问题清单,学生参照问题清单去思考和讨论,就能设计出这个研究。
这样,对同学们来说既有一定挑战度,又可以通过小组的努力,实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除了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王志稳还会抽出时间帮助基层护士提升科研能力。为了将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王志稳在2018年录制了“护理研究方法”在线课程,除了用于本校学生的教学外,每年面向公众开放两期,供大家免费学习,第一期就有1.8万人报名,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2019年,王志稳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线上教学+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成为北京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获批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奖。
△“护理研究方法”在线课程
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进度有差异,王志稳会设置弹性化的课程目标。比如在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翻转课堂上,王志稳会设置基本学习任务和目标,在课堂上实时查看每个小组的任务推进情况,如果有小组已经完成了基本任务,她会当场再给这个小组布置一个更高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最后,让这个小组在班上展示,体验自主学会新方法的成就感,并激发同学们进一步自主探索更多方法的好奇心。因此,在王志稳的课堂上,很难有机会“摸鱼”和“躺平”,即使底子再优秀,也会通过课堂学习有所提升。“我会给他们都安排需要‘跳一跳’才能解决的任务。”王志稳说。
扎根教学一线二十载,王志稳推动建设了“文献阅读与评论”“护理研究”“循证护理方法”“循证护理实践”“护理领域的机器学习与智能推荐”阶梯式创新能力课程群。从基础的文献阅读,到研究方法和实践,再到跨学科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循序渐进地提升。王志稳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学院新时代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她还在“护理研究”这门课上探索联合课程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项目负责人) 制,打造学院与临床融合的教学团队,也同时提升临床青年师资的教学能力。
王志稳的博士生孙月回忆起自己做助教时一堂难忘的讨论课:“那节课是小组汇报,有点打破我以往对小组汇报的认知。王老师不是垂直向下对学生输出,而是像一个引导者。汇报之后,所有人都参与讨论,积极性非常高,而且氛围一点儿也不严肃,我差点忘了自己是一个助教的角色。课间休息时王老师说:‘你去忙你的吧。’我当时都不想走,就想再继续讨论下去。”
王志稳团队有两条研究主线——失能失智照护、循证护理与智能决策。王志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总结将证据转化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发表的原始研究就好比种出的“小麦”,由于原始研究散在分布、质量参差不齐、结果不一致,实践者无法直接应用。因此,要对它们进行整合加工,将原始研究整合成系统评价——即把“小麦”磨成“面粉”;再进一步地对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针对实践者困惑的问题,制作证据总结和临床实践指南——“蒸成馒头”。最后,再将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转换为实践者可及、易懂的形式和产品,融入临床实践中,从而搭建出证据通向实践的桥梁。针对居家的失智照护者,王志稳将失智照护的指南转化成科普微视频、带有生动案例的漫画版科普手册,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社会资源。
△科普微视频
△科普手册
△“金字塔”模型示意图
从“小麦”到“馒头”,是一座知识转化的“金字塔”。“这十几年,我一直想做出最塔尖上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随着人口老龄化,失智老人逐年增多,失智照护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样,照护者需要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但人员不足是制约专业指导普惠化的瓶颈,供需严重失衡。为此,王志稳一直希望能将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集成为个性化智能推荐,开发一套智能化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让失智老人的照护者拥有一位身边的“虚拟专家”,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照护指导。
理想很宏伟,但付诸实践的头一步却往往最难,没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根本无从下手。起初,学生们也很犯难。“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一点儿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呀!’”王志稳鼓励学生,
你是博士生,要做西天取经中的‘孙悟空’,朝向唐僧指明的方向努力。在技术上孙悟空可是要比唐僧厉害才行!我给你提供一些资源,你先去找他们聊,然后咱们一起讨论,看看做这件事的难点在哪几个环节上,哪些环节咱们自己能解决,哪些要找其他学科的人去解决。
就这样,王志稳指引学生开启了这段跨学科之旅。王志稳觉得,一个硕士或者博士,需要在自己的课题上比导师更精通才行,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型人才。
博生研究生孙月对王志稳印象最深的事之一,就是老师鼓励她一定要敢于创新,不怕困难:“我在做博士课题的时候,刚开始是比较保守的,很多学生可能和我一样,希望能顺利毕业就好了。但王老师就鼓励我,‘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不能只想着做自己能hold住的,你一定要考虑做这个事情有没有创新性。虽然也会很有挑战性,但不要一开始就打退堂鼓。有困难是肯定的,你可以随时找我沟通,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去解决,也许就实现了呢。’现在回过头去看,虽然中间很多次感到失望、想要退缩,但我觉得收获真得非常大。非常感谢王老师在我中途遇到困难时能一直这样鼓励我,推着我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王志稳这个“唐僧”很擅长让徒弟们各司其职以发挥各自所长,因材施教,因材定题。她会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给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帮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选题,并鼓励大家根据自身兴趣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多获取和珍惜外出交流的机会。擅长社交的同学就研究需要较多现场调研的课题;没时间经常到现场的本科生就安排做文献的整合和分析工作;思维发散性强的同学,王志稳就引导解决现实问题,支持学生研究发明专利。
“除了学习,我们也要有科研产出,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王志稳带的本科生大创项目,有十几篇都发表在了一区的英文期刊;有的学生本科一年级就尝试了去申请能预警心脏骤停的心电监护仪相关的发明专利。学生们在“取经”路上不仅丰富了见闻,培养了能力,也取到了看得见、带得回、拿得出的真经。正如护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欣蕊所说:“能够选到王老师做我们的项目导师的话,就会很有底气。感觉无论你遇到任何困难,老师都能想办法帮你解决。”
△王志稳与学生
2002年王志稳刚研究生毕业,就在两个杂志做审稿的工作,谦逊、勤奋又有心的她有一个从那时起就养成的好习惯——每审一篇稿子,她都会把这个稿子的优点和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了好多本。也正是这个习惯让她积累了非常多珍贵的一线科研案例,对后来的教学素材更新、跨学科研究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这个习惯也吸引了杂志社的注意,于是刚毕业两年的她受邀在全国会议上分享自己的审稿经验。
渐渐地,王志稳因为审稿小有名气,每次开会都会遇到很多人请教她关于写文章和数据分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王志稳发现,很多人写文章并不注意保护好原始数据,也会存在数据作假的情况。对救病扶伤满腔情怀的王志稳当时就很受挫,对将护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实践有一定担忧。因此,在2005年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提出想在北京大学建立合作中心的时候,王志稳第一反应是:靠谱吗?于是,王志稳开始系统学习起循证医学的发展史和证据整合方法,慢慢地理念也发生了改变。
我觉得尽管存在很多质量很差的研究,但如果能够把一些质量好的研究挑选出来,并整合应用到临床,毕竟是一个推动,因为做研究的根本目的还是要用于指导实践的。
改变理念之后,王志稳作为骨干,开始筹备循证护理研究中心的成立。经过多次协商洽谈,在2011年16名教师接受了JBI的专业培训后,于2012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王志稳任秘书。随后,在密歇根做完访问学者的王志稳被选派参加了JBI系统综述师资培训,她顺利通过考试,成为JBI授权的系统综述培训师。
为了在中国传播循证护理的理念和方法,王志稳带领教师团队采用双语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分组讨论和汇报、工作坊、一对一指导、线上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于2013年开始开展循证护理及系统综述方法培训。十年期间,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以一流师资团队、一流课程体系、一流授课模式,构建了循证护理培训的北大模式、打造了北大品牌。累计培训了全国28个省市636名来自高等院校和临床医院的骨干力量,学员覆盖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这些护理骨干接受培训之后,再将自己获得的循证知识传递给身边的同事,有更多护理工作者掌握了证据整合与转化方法,大力促进了国家基层护理队伍建设,推进了研究证据向实践的转化与应用,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北大力量。
王志稳相信:“一名优秀的学生首先应该学会怎么做人。”她是这么期待的,也是这么努力的。
护理专业的学生有时会出现对专业认识不足、自信缺乏的问题,王志稳很重视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在课堂上,王志稳会介绍一些护理学者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为的就是告诉学生,“你看护理也是可以发世界顶刊的”。
其实我不太会跟学生讲大道理,我就告诉学生,优秀的人在哪个专业都可以成为金子。学好自己的专业之后,想去其他专业尽管去,但别忘记回馈给护理的发展。
王志稳这种豁达开放的态度很容易让学生接受,“我希望护理的学生,不管将来去干什么,还是要先学会热爱这个专业。”
曾有一名本科生说自己对护理专业不感兴趣,更喜欢广告艺术。经过与王志稳的多次谈心和一段时间的共同探索,他才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计算机方面的研究。恰好王志稳的课题需要编程,这个契机让这位同学意识到了自己行动的方向。后来他被保送到医学信息学读研,毕业后从事医疗与计算机交叉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在护理专业学习、在医院实习的背景成为很大的优势。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王志稳指导学生的风格总是如此。一次指导挑战杯项目时,有几名一年级的本科生提出想调研公众对护士的看法,王志稳就引导学生遴选出医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针对有护士的影视片段,从其中展现的护理专业角色这一视角进行编码分析;并访谈了卫生健康领域、影视剧领域的相关人员,探讨影视剧中护士的专业角色体现不足这个现象背后的成因和策略。这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大学挑战杯一等奖,不但让学生对护理专业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拓展成为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同学们一起探索护理之美,将科研实践与专业引导融为一体。
△王志稳指导的挑战杯项目获奖证书
在与学生讨论课题进展时,王志稳扮演高瞻远瞩的掌舵人角色,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之处与关键点,提供丰富的视角;而在日常生活中,王志稳又成了无微不至关爱学生、和学生交心的大姐姐、好妈妈。有一次,李欣蕊晚上高烧不退,王志稳在朋友圈看到后,第一时间联系急诊科让她到医院就诊,还提出可以让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带她一起去看病,在此后几天里,也是天天联系关心,问她的身体状况有没有好转。在这样的关怀之下,师门就好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逢教师节和春节,王老师在京的学生都会线下聚餐,甚至在邻近城市的毕业生也会回京参加“团圆家宴”。
△王志稳与学生
听王志稳绘声绘色讲她和学生的往事,仿佛能看到她浑身散发着的那种奇特的力量——那是一股不屈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被问到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从何而来,王志稳告诉记者:
我其实平常也没想过为什么这样有激情,我唯一想的是要对得起这些学生,要让他们看到护理未来发展的希望,我得给他们做出榜样来。
“有学生在军训总结时提到了我说过的话,他说:‘我明白了王老师说的那句话,无论你在哪儿,就要让这个行业和这个岗位成为别人眼中最优秀的。’”王志稳想起这件事,也难掩几分害羞与窃喜,本来正望着窗外明媚阳光的她把头转过来对记者们笑了笑,自信又坚定地说:“我觉得要让他们坚持下去。”
采访丨张子璇、王钰琳、吴星潼
文字 | 张子璇、吴星潼
排版丨杨映锴
责编丨郭雅颂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