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广州日报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人间烟火气,
年味正浓时。
阔别12年的
广州白鹅潭春节烟花汇演
照亮了这个大年初一。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烟火背后,更有我们一起经历的故事,故事里有童年,有青春,也有人生的变迁。
时隔12年,
白鹅潭烟火回归,
头顶烟花绽放的那一刻
更是记忆的重燃,
烟花背后的这些故事
你知道吗?
广州芳村土生土长的“90后”庭敏曾住在白鹅潭畔的新隆沙。
作为从小在自家阳台就能看到烟花的人,据庭敏回忆:“从我记事起,每年春节在自家阳台看烟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年初一下午,楼下有人陆续走向江边等着看烟花,放烟花的时候,我家这边几栋楼靠窗位置和天台都会密密麻麻挤满人,很热闹!”
之后又因白鹅潭商务区的发展变迁,庭敏和小学同学们以为能在芳村住一辈子的“理所当然”也被打破。
2012年大年初一晚,广州春节焰火晚会在白鹅潭上演。(资料图片)
2017年,白鹅潭新隆沙片区、陆居路片区有了新的发展进程,原本在新隆沙西小学读书的同学大多搬出了芳村。“今年新年烟花汇演回归白鹅潭的消息在小学同学群里炸开了锅。”庭敏说。
“人会长大,家人会老去,家可能会搬走,但是烟花重燃在我熟悉的天空,真的让人感觉感动到想哭。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烟花,还是连接回忆中的芳村与现在的芳村的纽带。”庭敏动情地说。
(庭敏拍摄今晚的白鹅潭烟花)
今年,庭敏加入了烟花大会的后勤保障工作之中。庭敏回到了芳村,也被安排在了和当年家里相近的地点。从那个仰头望天的孩童成长为烟花汇演的幕后工作者,尽管身份变了,但庭敏对烟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希望这次烟花重燃能给白鹅潭带来新的机遇!”
今年76岁的西关老街坊陈公权最早始从1997年就关注广州的春节烟花。
“以前每年春节白鹅潭燃放烟花,我们都会到黄沙码头附近的亲戚家阳台上观看,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有了。”
令陈公权印象最深的一次烟花汇演是老父亲生病住院那年,他回忆,医院不少窗台正对沙面,景色很美,他见到有一位护士和男朋友在病房走廊尽头的窗台前看烟花,两个人依偎在一起,那画面今天想起来仍然很美好。
“大家忘记了这里是医院,忘记大家都不大认识。”陈公权说。
“烟花放了半个钟,放完后我们又去芳村码头排队坐渡船回黄沙,渡船上坐满了欢笑的广州人。”陈公权告诉记者,那时候还没有修过江地铁,珠江隧道才刚通几年,芳村、黄沙来回的过江交通工具只有公共汽车和往来两岸的水巴。
《广州日报》资料图
岳先生是70后,1993年来到广东,1999年后就一直留在广州。
“2003年的时候我还在部队服役,头一回大年初一不值班,几个要好的战友相约去南方大厦附近看烟花,下午4点左右就出发了,从东山口慢慢往沿江西路走,还没到海珠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
说起第一年看白鹅潭烟花汇演,岳先生印象深刻:几个人站到腿麻什么也没看到,等到烟花汇演结束,他们几个人才慢慢往回走,最后被一顿夜宵治愈。
2004年,岳先生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和几位好友约好初一去拍烟花。“具体位置是海珠滨江东路上,海印桥再往前面走一点,一个六、七层高步梯楼的楼顶。那是我第一次跟着本地的摄影师爬楼去拍照,当天傍晚6点,当我爬到顶楼,那里已经站满了人,架好了‘长枪短炮’。”
《广州日报》资料图
岳先生说,因为第一次拍没经验,不少上了年纪的摄友纷纷给他指点,现场的人还建了一个QQ群,“当时觉得很好玩、很开心!”就这样,因为一场烟花,岳先生喜欢上摄影。
“今年在社交平台看到烟花重燃的消息,我和家人立即进行预约。高兴的是我中签了,遗憾的是家人没中。”
岳先生说,预约时他做了两手准备:一个人的话,就早点去预约点位,也不带相机、脚架,手机录一录,就当重温以前那种热闹的场景和乐趣;一家人的话,当晚就一起往江边走走,不去预约点,一家人在远处看看。
《广州日报》资料图
“我们那些摄友群建了一个微信群,一些老前辈不断分享自己十多年拍摄烟花的点位,出于安全考虑,他们三三两两约着去白鹅潭沿江摄友的家中去拍。”岳先生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汤南、李天研、李妍
通讯员:鲁超、廖旭娟、马己苗、刘通、陈秋燕
图/视频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高鹤涛 庄小龙 乔军伟 王钰舜 陈铭曦 罗知锋 特约拍客 吴庭锋 叶建中 黎裕衡 李敏清 陈忆 黄国华 郭建强 梁广辉 黄珑李燕萍
视频剪辑:王钰舜 陈铭曦 罗知锋 孟翰林 王慧琳 苏俊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