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复旦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疫情“倒春寒”,复旦大学自准封闭管理转入严格封控管理之后,辅导员们皆身兼两职,既是带班辅导员,又是楼宇负责人。
作为带班辅导员,他们通过一系列云互动引导学生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作为楼宇负责人,他们每日化身“大白”,为楼内同学完成抗原自测、核酸检测人数清点、发放三餐、垃圾清理等重要而细碎的工作……
这段日子里,他们与同学朝夕相处,全心全力坚持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温暖每颗心,为守护校园安全和学生健康构筑起坚强防线,为构建校园师生生命健康共同体挺起脊梁。
南区辅导员金瑜婷:
“明月高悬夜空,眼下是春天”
3月13日以来,为了疏解学生焦躁烦闷的心绪,呼吁同学们寻找身边的美好春天,法学院2021级本科班的辅导员金瑜婷几乎每晚都会为学生设计“晚安签”海报,传递关怀和问候。
4月2日晚10时许,刚结束晚安签的设计,金瑜婷便接到了学院的紧急通知——4月1日全校核酸检测中,邯郸校区南区出现核酸混检结果异常,一些样本来自她班上的学生。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她立即赶往南区23号楼,将有关学生叫醒,详细说明情况,并协助安排学生逐一转运到六教等候复测。
近凌晨四点,确保学生们悉数安顿好后,她才回到寝室洗漱休息。
“等转运车的时候,(因防控需要)金导不便进入寝室楼,就一个人在外面守着我们、帮我们看行李,稳定大家的情绪。”一位同学回忆道,“那天晚上挺冷的,她站了四个小时。”
学生在六教复测观察的两天里,金瑜婷也每日早晚安问候,时常询问情况、聊天陪伴。
▲
学生在六教复测观察时画的黑板画
4月3日一早,南区即进入封闭管理状态,休息了两个小时后,金瑜婷在清晨6点30分接到通知,立即起床穿上防护服到达23号楼守楼。
“我和室友都很吃惊楼下的‘大白’发出了金导的声音,”班上学生表示,“那是一种自然地洋溢着快乐气息的声音!”
在同学们眼中,金瑜婷总能以乐观、明朗的情绪感染大家。在封闭管理的日子里,她引导大家参与核酸检测,带领班级的楼层志愿者管理楼宇学生的一日三餐、公共卫生、抗原自测等事宜,随时应对班级突发情况。
此外,她还与法学院人才工程队伍共同维护管理“知心法师”提问箱,疏导学生们的疑虑,用文字给学生带来“云拥抱”;除每日一张班级“晚安签”的问候外,她还多次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云见面、云聊天,时刻关心学生物质需求与心理需求。
▲
与学生一起记录校园封闭时光
▲
召开主题教育班会
为守护好校园师生生命健康共同体,许多像金瑜婷一样的辅导员正积极投身封闭管理一线工作。面对这些可敬的“战友们”,她也不忘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
“我只是南区队伍里很微小的一员。这一段时光是我们人生中很难忘的经历,我希望能在仍有余力的情况下从第一视角把它记录下来。即便是微小的水滴,亦能汇聚为浩瀚的洋流。”金瑜婷说。
如今,金瑜婷依然保持着睡前给同学们设计和发送“晚安签”的习惯。“明月高悬夜空,眼下是春天”,这是其中一张晚安签上的寄语,也是她身体力行传递给同学们的希望。
东区辅导员贾怡锐:
腾讯共享文档里的抗疫力量
“这两天睁眼闭眼就是分饭和抗原检测,但很感谢志愿者的付出和所有同学的配合”,这是贾怡锐在《小语言大力量——18小语种准封闭管理图鉴》腾讯文档里的记录,这是她最近工作的常态。
▲
《小语言大力量——18小语种准封闭管理图鉴》腾讯共享文档
贾怡锐是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专职辅导员、2018级小语种班辅导员,2018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她和新闻学院辅导员袁超颖一起负责东区人数最多的18号楼。
发布通知、组织带领志愿者分发餐食、组织抗原检测工作、传递反馈学生需求……贾怡锐的一天是忙碌的,工作要做到“及时细致”。她在早晨7点15分起床,分发好三餐之后处理各类事务,晚上完成抗原检测工作和其他收尾性工作,“基本凌晨12点半之前不敢轻易入睡,要确认有没有新的通知”。
▲
贾怡锐在人民日报直播间接受采访
在这样的繁忙工作中,《小语言大力量——18小语种准封闭管理图鉴》腾讯共享文档成为她记录抗疫生活的场所。这个文档创建于3月13日,复旦大学发布准封闭管理通知的当天下午,贾怡锐想到同学们可能会感到烦闷,希望创建一方能够分享生活的小天地,2018级小语种的80余位本科生都可以编写,“畅想解封后的生活或怀念疫情前的美好时光”。如今,这个文档已经接近一万字。
贾怡锐会时常更新内容,分享一些同学们不知道的事情:饭盒是院长高永伟老师和副书记王亚鹏老师帮助运送的,前几天来学校做核酸的“大白”们是武汉支援的医疗队伍······她也会在文档中写她的“过来人”经历,比如班里的同学们在写论文,她会跟他们讲自己那段拼搏史。细碎的日常让这方小天地不断扩展,日日常新。
分享不仅仅是贾怡锐的“专利”,同学们也参与其中。大家会分享音乐、好剧、电影和游戏,当然,学习资源分享也没有落下。
令贾怡锐欣慰的是同学们的互助精神在疫情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精神非常宝贵”。正如她在共享文档开头写的一样,“所有人一起加油”,才可能“早日拥抱复旦的春天”。
江湾辅导员林青:
线下“楼长”,线上“导员”
3月31日清晨6点,住在江湾校区的林青被一通紧急电话叫醒。林青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0级计算机专硕2班的辅导员,但从这一天起,喊她“林导”和“老师”的学生又多了463名。
时针拨回前一天深夜,学校各个院系紧急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安排至各楼栋作为应急储备力量。当时林青没有想到,这群志愿者第二天就迅速上了“战场”。
3月31日,江湾校区发现人员核酸异常,一系列应急保障举措迅速实施。林青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丽梅老师一同被任命为2号宿舍楼临时楼宇负责人,需要立即召集志愿者、展开工作。
接到通知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很懵”——2号楼是男生宿舍,“我一个人都不认识,给志愿者打电话的时候都很紧张”,但接通电话的志愿者纷纷迅速响应,当她到楼下时,发现志愿者们也都到了。
“在一个上海还没有醒来的早晨,2号楼楼下已经集齐了一群战士。他们也许之前互不相识,也不是来自同一个院系,也许不是这场疫情他们永远不会有交集,但却在这一刻成为彼此最坚定的战友。”在朋友圈里,林青这样写道。
▲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林青在2号楼前留影
4月2日,学校重新划分了大家的工作,高丽梅分管1号楼,林青则成为2号楼的“楼长”。之后,林青的日程规律起来: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7点半分发早餐,8点发放抗原检测试剂盒,9点半到10点收集结果,10点半上报园区,11点过后又开始组织搬运午饭,“整个上午都待在2号楼”。下午如有核酸检测安排,她需要从14点起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组织大家下楼排队,随后统计检测情况。傍晚安排领取晚饭、送回保温箱,直至晚上7点半左右收工。
“虽然忙忙碌碌,但每天都能感受到2号楼的温暖。尤其要感谢志愿者、楼层长和寝室长们,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2号楼才能顺利运转。”她说。
回到宿舍后,林青并没有闲下来。作为一名博士生,她还有科研任务需要完成。论文截稿时间迫在眉睫,她每晚都会写论文,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晚睡早起成了常态。尤其是封闭管理后头两天,晚上还需加班完成信息统计表格,十点半之后才有时间写论文。
与此同时,林青还牵挂着专硕班里的156名学生。他们全部住在校外,且分散在周边各个公寓,因而需求也比较个性化。林青找班委了解大家的近况,得知物资不足是普遍困难后,她四处搜集购货渠道、买菜攻略、小区交流群等信息,在班级微信群内与同学们分享。有同学因状态不佳、效率低下而焦虑,林青在谈心的过程中耐心安抚她,并陪她一同商量制定了近期学习规划。
▲
林青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信息
在林青眼里,自己的学生们“都很可爱,也懂得体谅”,有时询问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却能收获“你最近也特别忙,要照顾好自己”的“双向关怀”。
在只能线上联系的当下,她寄语同学们:“很遗憾不能帮到大家太多,但是有困难还是可以随时找导员哦!特殊时期,我们在校内校外一起努力,共克时艰!”
来 源
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等
组 稿
融媒体中心
文 字
冯俊婷、陈思甜、熊若兰
视 频
金瑜婷、廖恒、王玥
责 编
李斯嘉
编 辑
丁辰琦、汪祯仪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本文为 复旦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