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获奖,复旦有11位!这些复旦教授成为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表彰对象

复旦大学

发布于:2022-10-28


今天,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获得者揭晓。来自复旦大学的张远波、周平红、周俭、彭慧胜、雷震、虞先濬等6位教授荣膺“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沈维孝、张卫、周鸣飞、赵晨、俞燕蕾等5位教授入选提名奖



这些获奖者

他们为科技事业、社会进步

做出了哪些贡献?

跟随我们

一起走近这11位科学家吧


 “上海市科技精英”获奖人介绍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非常荣幸获得“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我的研究领域是实验凝聚态物理,基础性的原创工作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个鞭策,鼓励我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张远波


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欧洲、日本消化内镜学会(ESGE、JGES)国际委员等。长期致力于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国际首创多项内镜新技术,创建并推广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技术体系,被欧美消化内镜学会(ASGE 和ESGE)等制定的20部国际指南推荐为标准术式在全球广泛推广,现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符合适应证疾病治疗金标准。牵头制定专家共识3 部,主编专著8 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astroenterology,Gut,Ann Surg 等发表SCI 论文130 余篇,总影响因子>700,被引用3000 余次;共申请国家专利37 项,已转化16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非常荣幸获评本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近20年我带领中山内镜团队创新开展的系列内镜微创诊疗新技术造福了更多病患,为中国内镜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感谢科协对我工作的肯定;感谢复旦大学和中山医院的培养。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行动、勤于总结”的中山内镜“四勤”精神,开拓进取,更具中国力量和中国特色的消化内镜创新诊疗平台,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周平红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回望31年的肝癌研究生涯,在汤钊猷院士和樊嘉院士的指导下,在复旦大学和中山医院的支持下,我个人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肝癌研究还有很多痛点和难点亟待解决,如何进一步突破肝癌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的难题,仍然需要我们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地不懈努力奋斗。这次能够获得“上海市科技精英”的荣誉称号,既是对以往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努力的鞭策。我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为提高肝癌病人生存率、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而不懈奋斗。

——周俭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期待高分子纤维器件广泛应用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彭慧胜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数学的探索艰辛、跌宕且充满未知,一切都还在路上,还要继续努力。上好课,培养几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引领者的青年人才,提出个把好问题,用数学研究助推祖国的科技创新,这既是我的事业,也是初心所在。

——雷震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从医28年,弹指一挥间。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胰腺外科这个专业,直面胰腺癌这个顽疾。2010年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无到有创建胰腺肿瘤外科,深感外科学遇到了肿瘤学,唯有外科技术精湛,肿瘤理念引领,胰腺特色钻研,创新思维理念,打造个体化综合治疗新策略,方能造福我们的患者。十年风雨感恩同行,凝心聚力再创辉煌。我立志要将毕生贡献给我最喜欢的胰腺肿瘤外科事业,进一步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拥抱精准,走向卓越!

——虞先濬



“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获奖人介绍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点击图片查看获奖人简介


祝贺他们


链接:什么是“上海市科技精英”?

  //  

“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科技精英”由市科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聚焦推动上海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地建设,宣传表彰在发展国家科学技术事业、促进上海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着眼于候选人在自然科学研究、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高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工作业绩。


根据规定,“上海市科技精英”年龄不超过55周岁(1966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上海市科技精英”及提名奖获得者分别不超过20名。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章佩林


制       图


贾颖月、汪祯仪


责       编


汪祯仪


编       辑


贾颖月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本文为 复旦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