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中山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11月9日晚上7点左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首批134名医护人员
火速集结前往琶洲方舱医院
支援抗疫工作
之后还将分批增援
与此同时
来自各附属医院和院系的中大人
在各自的“战场”正面迎对
广州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
疫情形势
中大人又一次逆行出征
为这座城市能早日走出阴霾
不辞辛劳,争分夺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奔赴五区核酸采样 火速集结进驻方舱
附属第一医院核酸采样队员出发支援广州市海珠区
附属第一医院
在保障正常医疗服务之外
连日累计派出近8000人次
奔赴广州海珠区、花都区、南沙区
黄埔区和番禺区等地
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累计采样量达400万多人次
附属第一医院张烨莹护士在采集核酸
附属第一医院惠亚医院党员苏一帆主动请缨,助力中风险区域居民的核酸采样工作
附属第一医院核酸采样队在为自己加油打气
附属第一医院医护冒雨徒步一公里赴封控区域采集核酸
此外,附属第一医院
将分批分次派驻更多医护人员
支援琶洲方舱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连夜支援防疫前线
孙逸仙纪念医院
连续多日每天派出近一千名医护人员
支援大规模核酸采样
队员们进驻封控区
开展驻点支援工作
或层层爬楼,入户采核酸
或箱箱搬运,保障后勤服务工作
孙逸仙纪念医院核酸采样突击队凌晨集结出发支援封控区
孙逸仙纪念医院医护就地上岗
凭借丰富的一线抗疫工作经验
志愿成为“大白”
“上门扫楼”,采集核酸
林漫妮、赵佩英原地上岗,执行任务
孙逸仙纪念医院医护团队还推出了
“互联网+”医疗服务
助力就医,共克时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托管黄埔方舱 7号迎来首例治愈病例
附属第三医院星夜支援方舱
附属第三医院
作为全国抗疫的常备力量
曾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面对此次疫情
医院迅速组织团队
进驻广州黄埔方舱
抵达黄埔方舱时
“方舱”还不是“医院”
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
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
立即组织队伍、分工协作、连夜“开工”
在广州市黄埔区政府、酒店后勤保障人员
及附属第三医院后方的全力支持下
改造方舱内部设施
配置医疗系统
协调筹备物资
开展岗前培训
调配分配人力
……
不足24小时后
10月30日
黄埔方舱医院正式开始收治感染者
在黄埔方舱医院的附属第三医院队员
附属第三医院的医疗队伍拥有涵盖
感染科、呼吸科、精神心理科、
内科、儿科、产科等多学科的专业治疗团队
此外,还中西医结合
录制八段锦的视频帮助患者调理身心
通过中药治疗、穴位按摩、针灸疗法、中医传统功法等
帮助患者明显减轻症状
他们研发的音乐治疗小程序“粤心琴”
也被带入隔离病房
抚慰感染者的精神焦虑
附属第三医院队员抢救高热惊厥患儿
中医科护士为孕吐的准妈妈做穴位按摩
11月7日
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
首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治愈出院
除了接管黄埔方舱外
附属第三医院
还派出核酸采样突击队在花都区连续奋战10天
高峰期时每天会派出近千人
支援各地核酸采样
附属第三医院核酸突击队队员合影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专家在线出诊 支援六个镇街道核酸采样
中山眼科中心支援队
中山眼科中心
为全力保障疫情期间患者就医需求
200多位专家在线出诊
同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
中山眼科中心自10月以来
累计派出了共1537人次
支援了番禺区、海珠区等6个镇街的
核酸采样任务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生护士齐上阵 团结一心支援社区
肿瘤防治中心核酸采样支援队
肿瘤防治中心的医务工作者
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各个领域
来自各个科室的医生、护士
化身大白奋战一线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贡献出“中肿”力量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深入高风险地区 支援大规模核酸检测
附属口腔医院支援队
附属口腔医院闻令而动,冲锋在前
累计派出1600余人次医务人员
支援大规模核酸检测
在海珠区的中高风险地区
完成了71万人份采样量
为广州全市抗疫大局贡献了应有力量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走进高校 医疗支援集中观察隔离酒店
附属第六医院医疗队员为中大南校园学生采样核酸
附属第六医院
参与学校和市区卫健部门安排的核酸采样任务
足迹涉及天河区员村、棠下、元岗、龙洞、车陂等街道
白云区高校
中山大学(北校园和南校园)
截至目前
累计外派4900人次参与核酸采样
采样工作量超210万人次
附属第六医院医疗队员夜深了仍在工作
医院还安排了50人核酸采样突击队
支援荔湾区封控管控区
同时安排了3批34人医护队伍
支援集中隔离观察酒店
分别在天河区、花都区
两家集中隔离观察酒店展开医疗支援
每日平均承担超300人次集中隔离观察任务
附属第六医院医疗队员正在进行核酸采样工作
青春之歌,抗疫有我
中大师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工作
在此次抗击广州疫情的阻击战中
在学校党委统筹部署下
医院管理处等多个部门
全力巩固学校疫情防线
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同时,还有很多中大师生
志愿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
志愿者报名表
在校团委的组织下
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马班、
马研班、青协和部分学院团支部紧急出动
迅速组织疫情防控流调溯源志愿服务队
短时间内累计招募志愿者数百人
从10月26日起
同学们利用午休时间,穿上绿马甲
根据表单逐一拨打电话
确认特定居民粤康码信息
敦促落实“三天三检”
截至目前
志愿者们已累计参与500多人次
拨打电话1万多次
为海珠区抗疫攻坚战贡献中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
10月26日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积极响应海珠区委区政府联动高校支援服务
发动39人次师生分担电话流调任务
学院此前共组织181人次学生志愿者
承担校园疫情防控支援服务共26场次
单次最长连续服务时间达12小时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参与海珠区流调排查
11月5日至6日
100名管理学院学生
线上参与流调支援服务
共流调风险人员2700余人次
“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
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当今疫情形势之下,
工作人员以及身处于中高风险地区的
居民的辛苦与不易。”
参与此次志愿工作的学生说
管理学院学生展开线上流调志愿工作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从10月31日开始
由周素红教授和卓莉教授
牵头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跨专业团队
辅助广州市疾控中心
开展疫情时空数据分析
与社会面疫情潜在风险时空动态评估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疫情时空数据分析团队工作中
这项工作的任务要求时效性强
准确度高
多人协同团队每日从多源数据和资料中
提取全市社会面病例的
居住地和重点活动时空信息
快速准确进行地理编码
形成社会面病例活动空间动态评估
并携手联通团队开展实时大数据分析
形成基于潜在接触者住地分布的风险地图
为社会面疫情风险研判和预警提供决策参考
中山医学院志愿服务队
中山医学院秉承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
紧急派出志愿服务队17批次300余人
参与越秀区12320防疫热线志愿服务
协助开展电话核查数据
提醒市民按时核检等工作
为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贡献出青年人的力量
公共卫生学院82名学子开展流调志愿工作
11月5日
公共卫生学院在短短20分钟内
集结了82名公卫学子在北校园
开展电话流调和信息分析工作
当晚10时前完成一千多名人员的流调
11月8日
公共卫生学院又一次在极短时间内
召集学生完成了350人左右的流行病学调查
展现了“公卫”速度
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在北校园临时流调中心进行流调
立冬已至而“疫”霾未散
前些时日,广州连绵的阴雨
悄无声息地不知沾湿了多少情绪
直到今日乌云渐退
方可从天际瞥见暖阳
封条、防护栏、静默的街道
这座城市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而中大人在这条艰难的抗疫道路上
仍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奋斗着
不遗余力
感谢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
让我们期待一个
真正的晴天
---iSYSU---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附属第一医院 孙逸仙纪念医院 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眼科中心 肿瘤防治中心 附属口腔医院 附属第六医院 校团委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中山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整理:张子瑾
排版:康子馨
一读:余婷
初审:李建平 邱清萌
审核:满意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本文为 中山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