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中国农业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匆匆而过,几度春秋
又是一年毕业季
毕业论文致谢中出现了谁的身影
站在人生路口上
感谢自己、感谢师长、感谢亲友
回望来时路,展望新未来
极灿烂时光,一去难再遇上一次
回首这段光辉岁月,
请坚信“自信可改变未来”!
官微小编征集了一些毕业生的论文致谢片段,一起看看他们公之于众的“私有浪漫”吧!三年匆匆,师恩难忘。特别感谢张福锁院士,能够当面聆听到您的教诲,我荣幸之至。您创建的科技小院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发光发热的舞台,虽然您工作忙碌,但您始终关心小院学生的发展,把我们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培养,正是科技小院重新塑造了我。
——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毕业生 崔明堂
我要感谢生我养我教我的父亲和母亲,以及陪我伴我爱我的妻子。父母恩,难相报,他们为我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默默地为我操劳,为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无论是物质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鼓励,他们始终给予我无限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我的妻子,在我攻读博士期间,每当我遇到挑战和困难,感到困惑和沮丧时,她总是给予我温暖和安慰。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毕业生 孙铭
在这十万字的背后,趟过小溪跨过沟壑也越过山丘、穿越过人山人海也行至人迹罕至处、受到过质疑也产生过自我怀疑,但是终了我说服了自己,有那么一刻突然豁然开朗,努力过,自我认为有态度、有创新、有贡献,这就足矣,因此也能够坦然面对与本研究相关的一切评论、评价与结果。
——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生 张萌
一路走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幸有我可爱的室友们一直陪伴在身旁,她们是我回到宿舍之后最大的快乐源泉。我们熬过了无数个艰难的ddl,也共赴光明未来。还要感谢很多远在他乡的朋友们,我相信虽然故人万里,但总有归来对影之时。感谢2022年在新教432和伙伴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你们哼着歌我自然的就接下一段”的夏天,这将永远成为我的独家记忆。
——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生 徐雨萌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仍然会选择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或许有一天我会离开中国农大,但我绝不会忘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不会忘记植保“覃思精研、敦本致远”的院训。
来到中国高等农林教育首府,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做对党忠诚、追求先进、清澈纯粹的青年先锋就是我对自己的期待。
——植物保护学院本科毕业生 王皓
感谢我的母校中国农业大学。在清华东路 17 号这个小院子的六年生活,塑造了我“解民生之多艰”的为民情怀,“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踏入这个校园,“农”字是我身上最鲜明最持久的烙印;走出这个校门,我将牢记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的责任,这是我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生 陈昊
这四年回头来看,我走得很坎坷,但也很快乐;失去过一些,但也得到很多。在一次次打破自己又重新构建自己的过程中,在这四年的千千万万个瞬间里,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好像做了一个不长不短的梦,周围的一切熟悉而又陌生,我在人流中奋力向前奔跑。一开始不知道何去何从,但现在梦醒了,我亦找到了自己的航向。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 柳雅静
这四年,在学业上,我应该算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看到过太多次凌晨的CAU,太多次天亮才走出工院。为了考个好成绩,不辜负一学期的努力,通宵仿佛是再不过寻常的事。好在回顾这四年,每学期我都会用完一根根笔,记出厚厚一摞笔记,至今那一摞纸都被我好好保存。
——工学院本科毕业生 乐雯歆
如果说本科四年是我领悟风景园林的专业职责,那么从成为中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那刻起,我开始一步步坚定新的使命,那便是笃行不怠地投身我国强农兴农事业,做知农爱农青年。此篇论文便是我在践行使命中迈出的第一步,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用以风景园林专业青年的身份挺膺担当。未来我将继续以母校“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为引领,坚定前行。
——园艺学院硕士毕业生 安倩仪
回首过往,满是感恩和庆幸;展望未来,心中有无限遐想,哪怕带着青年傲气、稚气、懵懂和莽撞,但对植物病理学的一腔热血让我勇敢,让我乐于尝试,慢也好,步子小也好,是在往前走就好。
我始终相信,冬去春来,一树花开,当下与未来,同样精彩!
——植物保护学院硕士毕业生 高洁
我上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总对我们说,同学们以后想起现在的时光,会发现仿佛一切都只发生在“弹指一挥间”。她每说这句话的时候,都会弹一下手指,来告诉我们,“弹指一挥间”到底有多快。那时我12岁,如今我快22岁了。我度过了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每在即将毕业迈向新的阶段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师的话,说得实在贴切。弹指一挥间。
——园艺学院本科毕业生 余雍雁
想起上次写这么感性的文章时,好像还是大一入学前,我坐在暂住的民宿里,望着窗外的风景,写着对未来的寄语,四年过去了,少年的梦想实现了吗,我不禁问自己。我得不出答案,我已忘记写下寄语时少年窗外的风景,记忆中只有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绿,四年之后我只想起多次走过的绿苑门口,真实却梦幻。
高中的时候,我曾在一张诗歌明信片上看到一句话:“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大三的时候,我坐在三教的楼梯上,看着落地窗外的树和天空,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一句话:“可我不能做我的茧”。我不愿停留在最初的那个茧里。我愿意去充分感受这个世界,去了解社会的多面、去倾听人们的故事、去传播他们的声音。
——人文与发展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萌
广袤的乡村大地是一本读不完的“无字之书”,在前往北京市平谷区调研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时我明白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意义,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才能真正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真正做到“自找苦吃”。
——工学院硕士毕业生 许哲
岁月积淀,时间酿出真心
笔锋利落,藏不住满心的感激
笔下不止有万里山河,还有涓涓真情
墨遇纸砚,妙笔生花
古代的读书人,大都善写小字,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小楷平和简静、质朴自然,法度严谨、刚强雄健,大字紧密无间,小字宽绰有余。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博士毕业生王亮的这篇《毕业谢师友书》,以毛笔小楷书写真诚,一笔一划都是内心的激动与感恩,将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今日,筵席将尽,离别之时,谢诸君相伴之谊。今日转身,我自向海而去。愿诸君前程似锦,亦盼我功不唐捐。他日定会,吾侪畅叙幽情,月下敲门,余等秉烛夜谈。酒满载,桂花谢否?亮顿首。”洋洋洒洒
2023届毕业生将自己的一腔热爱倾吐
档案馆中
我们还惊喜发现了一些
“老毕业生”的论文致谢
纸张已泛黄
感情却仍热烈激荡
文字穿越时空
传达的感慨与热忱殊途同归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起舞的日子里
哪怕是一阵徐徐微风
也能治愈一天的疲惫
似朝阳初生
你要自信有光明前路
总结过往,心怀感恩
方能行稳致远
往昔欢笑,来日记取
诚意送上祝福,盼好光景
举杯吧朋友们
敬昨天和过往,敬明日和太阳
请别忘记在中国农大的日子
带着感恩与期待
继续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素材 | 各学院提供
统筹 | 王雨姿
编辑 | 王琮琮
责编 | 武慧媛 姜萍萍 张黛眉 郑诗盈 勾琳萱 张梓瑜 王诗涵
支持 | 学校“双一流”文化建设项目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点赞!点在看!
本文为 中国农业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