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中国城乡金融报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火爆“出圈”,大家纷纷尝试与这一有“深度思考”能力的AI互动。从日常咨询到趣味测算,各类对话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DeepSeek凭借其“思考拆解术”,切中了国内普通用户原本使用AI时的痛点。它集免费、使用门槛低、中文理解力强、推理能力出色及可实时搜索等优势于一身,上线仅半个月便登顶中、美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榜,并连续霸榜多天。其独特的“过程可视化”思考方式,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与ChatGPT-4的“黑箱推理”不同,DeepSeek更透明。用户只需输入问题并勾选“深度思考”选项,便能观察到它如何理解问题、寻找线索、提供证据,并通过结构化表达(如“首先……其次……然后……”)呈现多维度的结论。这种互动方式消除了AI的冰冷感,赋予其更多人情味。
DeepSeek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提示词(Prompt)”的束缚,用户只需用“大白话”描述背景、目的或提供例子,便能获得直观的答案。若答案过于专业,用户只需反馈“说人话”,DeepSeek便会调整解释方式,直至用户理解。这种实时迭代的能力,有效突破了传统提示词模板的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还具备“教练式追问”功能。用户可将其视为思维教练,通过深度追问激发自我探索。例如,阅读完一份文件后,用户可让DeepSeek提出10个问题,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或让它扮演专家,对职业选择等人生问题进行“灵魂拷问”。这种“剥洋葱式”的追问,能将模糊的焦虑转化为清晰的思考方向。
DeepSeek推动技术平权
(滑动查看)
DeepSeek-R1推理模型不再局限于简单预测,而是构建思维链条,像数学家解题般思考。会先假设引理、验证可行性再推进论证。
对程序员来说,能够实现编程效率飞升。程序员面对复杂需求时,DeepSeek能迅速给出精准代码建议。以往查找资料、请教他人耗时漫长,现在借助它能快速突破难题。开发复杂算法模块,它能短时间生成多种框架,程序员完善优化即可,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优化代码更轻松。它不仅辅助编写,还能深度分析已有代码。梳理代码逻辑,找出性能瓶颈和冗余,处理大型数据项目时,能发现循环结构问题,建议采用高效数据结构和算法,提升代码运行效率。
AI能力平权。DeepSeek开源打破地域、资源和技术壁垒,让各地程序员平等地获取技术支持。小型团队和个人开发者能与大公司研发团队站在相近起跑线,这种平权能激发全球编程社区创新活力,推动编程技术多元创新发展,重塑编程领域生态。
(蒙永明)
使用DeepSeek提效与风险并存
(滑动查看)
DeepSeek的开源使AI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得以实现,增强了企业自主掌控数据的能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二次开发和使用的基础。
DeepSeek的强大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有助于软件研发人员重新定义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例如,在需求分析阶段,使用DeepSeek-R1的“深度思考+联网搜索”功能,将业务方的需求进行深度推理,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业务含义,缩短需求研制时间。在编码阶段,利用“DeepSeek+Continue插件+IDEA”的模式,可以将业务逻辑直接生成相应代码、同步生成单元测试用例,提升代码研发效率。
DeepSeek强大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可以作为生产要素协助升级企业服务场景。例如,在企业资金管理的场景下,我们可以尝试通过DeepSeek学习并构建企业现金流预测模型和智能风控模型,提升客户资金周转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在数据中台场景,我们可以通过“DeepSeek+RAG”模式快速构建智数报表,提升数据挖掘效率。
目前,DeepSeek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风险。首先,其生成的代码会存在安全漏洞,必须经过人工仔细审查。其次,DeepSeek这种通用大模型在特定业务场景的响应精度不足,需要重新构建业务知识库,微调模型参数提升响应精度,使得大模型重新学习成本较高。最后,DeepSeek的“黑盒特性”使得其在数据权限控制方面能力不足,存在客户数据和隐私信息泄露风险。
(生晓宇)
DeepSeek信息整合更迅速
(滑动查看)
作为媒体工作者,我认为DeepSeek文本生成能力强大,可以快速生成文本架构及稿件雏形。只需在DeepSeek页面输入报道的背景、核心事件等关键信息,就能得到它在“思考”几秒后迅速生成的文本,极大节省了撰写初稿的时间。不仅如此,DeepSeek的深度思考和联网搜索功能,能够帮助我在海量信息中精准快速地筛选并整合最新、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当突发重大事件时,我可以利用DeepSeek捕获事件的当前进展、发展态势、各方反应等。DeepSeek还能对文本进行润色和优化,降低稿件中的语句搭配错误、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诚然,DeepSeek在文本内容生产中的提效作用显而易见,但我相信内容创作是不会被AI替代的,它无法实现“带着洞察的眼光到达现场”,也不具备“基于人类情感的创造力”。究其根底,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应相辅相成、融合发力。
(于熙)
用AI撰写材料更轻松
(滑动查看)
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员工,我的工作需要了解教育主管部门等单位对于高等教育的政策,并经常撰写与教学工作相关的各类报告材料、制定推进教学工作有关的方案计划。
以我近期使用AI的经历来看,其对工作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查找上级政策文件时,直接从网页上搜索不一定能找到,且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AI则能帮我快速找到准确的文件来源;二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时,比如关于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AI能够快速综合各种信息展开分析,给出未来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建议,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优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三是在撰写材料报告或者教研论文时,AI能够给出较为完整有逻辑的框架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AI撰写的材料有时仅是对各大网页上学校宣传材料的整合,难以针对具体工作添加更加个性化的调整,当然这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利用AI辅助工作的水平还有待提升。
(宋倩倩)
如今,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主要体现在六大角色中。
“超级生活助理”,如DeepSeek、Kimi,可制定旅行攻略、翻译英文邮件、规划学习健身日程、整合话术、预订机票等,几乎涵盖所有知识领域,替代传统搜索应用;
“脑力切磋伙伴”,用于探讨各类问题,激发思维碰撞;
“情绪价值安抚师”,如豆包的“语音通话”功能,可提供情绪反馈、安抚与陪伴;
“个人品牌内容助理”,如DeepSeek、通义千问,帮助生成灵感、整理框架、提炼会议纪要等;
“全球化助手”,支持翻译、海外传播、英语学习及英文文案撰写;
“教练陪练”,辅助模拟面试、主题研究,快速切入专业领域。
目前,AI还处在商业化初期阶段。作为媒介的土壤,AI正在改变人们的心态、沟通方式和工作环境。然而,过度依赖AI提供的摘要或答案,可能会削弱创造力,陷入“用进废退”的困境。因此,AI应被视为思考伙伴,而非替代品。
善用AI的关键在于取长补短,结合不同AI工具的优势,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生产力。职场人在使用AI时,需要注意提出好问题、保持耐心、注重隐私与安全,同时,对AI的答案保持理性判断,追问原理而非盲目接受结论。
文字:李欣欣
图片:DeepSeek官网、包图网
编辑:王洁敏
责审:李瑶
审读:刘科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