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青春上海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4月11日至14日
2024年“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
系列活动在上海举办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上海市学生联合会
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协办
国风市集、华服巡游
中华文化展演、华服韵典……
一系列精彩活动让我们过足了瘾
沪上繁花
一起云游回顾“中国华服周”
4月11日至14日,“中国华服周”系列活动之“国风市集”在世博源举行。市集除了精美华服、国风文创、非遗工艺等近百个展位外,现场还设置互动体验和中华文化展演,让游客多角度、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华服展区,汉制、晋制、唐制、宋制、明制等一件件精美华服,吸引游人驻足欣赏;在非遗展区,金山土布纺织、三林龙狮、颛桥剪纸、马桥手狮舞等非遗项目及文创产品,显示出浓郁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在互动体验区,游客们在“古诗漫步”“篆香铜印”“妙笔生花”“巧猜灯谜”“闻茗识茶”“博弈之道”等点位争相“打卡”……
“青春上海”也来到了“国风市集”,现场人潮涌动,大家盖章打卡热情高涨,团团一度成为最热门的展位。
在中华文化展演区,由上海各高校及相关单位选送的传统文化节目竞相上演,引起一阵阵喝彩。
4月13日,“国风市集”还迎来一群特别的参观者,来自德国、法国、吉尔吉斯斯坦、韩国、埃及、越南等19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与“Z世代”留学生相聚世博源,共同体验中华传统服饰、游览“国风市集”、参与非遗互动、观看文化展演,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体验上海的城市魅力。
穿华服的留学生们
“这是哪个传统游戏?”浦东世博源二层,看到桌上的箭矢,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凯文提问道。一旁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专委会会员方舟耐心解释:“这是有悠久历史的投壶,它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专注力以及对身体的掌控力,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谦君子之风。”
在书法体验区,土耳其留学生白莎提起毛笔,在工作人员的教导下,学习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名字。“我去年9月来上海,还没到一年,现在正在上海大学学语言。”白莎说,自己一直喜欢汉服文化,先后购买了四套汉服。为了当天的国风体验活动,她特意穿了一件白绿相间的汉服,还做了汉服发型,戴上了精美的发饰,举手投足间像是中国的大家闺秀。
“我平时也会穿汉服参加社团活动,这件衣服的颜色,让我觉得自己像仙女一样。”她笑着说,自己最喜欢上海的豫园,因为小笼包好吃,也因为在那里能感受到传统中国的样子。
除了精彩纷呈的“国风市集”
在张园、外滩等标志性地点
“华服巡游”接续开展
在亭台错落的江南园林,在海派风格的民居建筑,在活力满满的时尚街区,一队队身着华服的青年神采飞扬,一场场流动演出精彩纷呈,一批批华服“粉丝”相约云集,传统韵味与青春活力交相辉映,引得中外游客驻足围观、纷纷点赞。
4月13日
“华服韵典”
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隆重上演
邀请来自全国各地
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朋友
以华服为纽带
在文化交流互鉴、守正创新中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分为“天香引∙国风雅聚”“满庭芳∙国色锦绣”“点绛唇∙国韵铸魂”“沁园春∙守正创新”4个篇章,从吴侬软语的评弹,到韵味悠然的戏剧,从袖如素霓的舞蹈,到壮怀激越的歌曲……来自全国各地的华服“粉丝”,观舞动华服、赏诗词歌赋、品琴棋书画,共襄华服盛典、共话青春使命。
“华服韵典”节目《行路难》
“华服韵典”戏曲联唱
“华服韵典”节目《象王行》
“中国华服周”活动期间
召开“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座谈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传人、传统文化领域青年代表,围绕中华文脉的形成及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青年传承中华文脉的使命责任等进行研讨交流。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百精出席并讲话。团中央有关部门单位、上海市有关部门单位、有关省级团委、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负责同志参加。
“中国华服周”活动期间,团市委还联动各区部分文化场馆、公园等,推出着华服入园优惠活动,团各区委结合实际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特色活动,全市青年中心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厚植青年文化自信”主题活动,通过“全城联动”营造青少年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共吸引超过30万名中外青少年线下打卡参与,并通过共青团中央、青春上海及各省级团委有关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图文、短视频、直播等融媒体传播覆盖人次超过560万。
青年时评
有一种同袍叫“华服”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最近,上海举办了“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
从春晚《年锦》跨越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服饰,到地铁站、商场里、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华服年轻人,可以预见的是,中式美学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逐渐蔓延。
数据是最能说话的。各大电商平台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自今年1月起,华服的搜索量急剧攀升,特别是在华服众多品类中,马面裙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款式,众多热销单品的销售额更是轻松突破百万元。
围炉煮茶、国风摄影、新中式穿搭……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在中式美学的加持下,却神奇地汇聚成年轻人竞相追逐的新风尚。它们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年轻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在这些潮流中,年轻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式美学的独特魅力,更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
有一个小众的“知识点”:华服爱好者对彼此的称呼很有意思——“同袍”。“同袍”一词出自《诗经》秦风里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原指同穿一件战袍的战友,象征着共同战斗、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借用这一称呼不仅是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同,更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它强调了一种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使得华服爱好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文化共同体,共同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上海,有着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庞大青年群体。这里有68所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近80万。各大高校有丰富的校园社团资源,在华服、国学、书法、民乐等领域均有所涉猎。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中国华服周”活动,我们看到各大高校的品牌社团、优势项目串珠成链,逐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覆盖面、传播度、影响力。
另一方面,上海有着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交相辉映,是上海的文化名片。“中国华服周”国风市集的举办场地正是世博源。十四年前的世博会,世界各地每个前来参会的城市都带来了各自的城市理念,让上海得到了极佳的滋养。如今,在“中国华服周”歌舞升平、人头攒动中,我们既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又能感受到现代、活力、开放、多元的理念与梦想。
中华文明绵延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伴随着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日益深刻。或许,未来的“国风穿搭”“华服”种类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样本。相反,它将成为一种源自个人审美倾向和文化自信的自主选择。我们期待年轻人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专属的青春风貌,挥袖所至处,皆为国风。
本文为 青春上海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