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全国两会上的南华声音!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召开。
中国再次进入“两会时间”。
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重要时刻
召开的盛会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会上,来自南华大学的两会代表委员们
履行庄严使命,积极建言献策
发出响亮的“南华声音”
快和南南一起来看看
南华人都说了些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主委/南华大学校长
荣军医学和荣军医院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平时通用、战时应战、战后善后”的特殊使命,是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和人民健康的学科和重要阵地。但随着医疗卫生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荣军医学和医疗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张灼华建议,试点“国家荣军优抚医学中心”建设,保障荣军优抚事业高质量持续发展。建议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联合科技部试点建设“国家荣军优抚医学中心”。目标是打造新时代国家荣军医院改革示范,建设技术一流、高质量医养结合的具有高水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水平的医学中心,实现平战结合,完成荣军优抚的同时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
依托大学医学院,建立荣军优抚医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依托大学医学院,可充分发挥大学的资源优势,全面提升荣军医疗和救治能力。同时开展荣军医学相关科学研究,培养医学、康复和护理人才。
通过校-院融合机制将荣军医院纳入国家卫健系统,增强荣军优抚医院发展内生动力。荣军医院与医学院融合之后,作为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纳入了卫健系统。医院享受医保、医疗补贴、集中采购等政策红利。同时,医院运行得到专业监管。医技人员拥有良好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的渠道。
来源:人民论坛网
全国政协委员/“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85级计算机专业校友
从全球“海洋科学”发展来看,海洋科研的最大机遇在深海——海洋中大部分未知的事情都发生在深海,很多战略性资源也存在于深海。深海探索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象征之一。
胡震建议,加快推进深海装备技术体系化发展。要设立深海技术科学领域国家实验室,形成创新载体。利用现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技术基础,优化深海装备技术发展模式,整合国内优势力量,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深海前沿科技、深海重大科技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形成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国家战略力量,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活动,形成深海装备“基础—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应用”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要完善深海装备的应用与产业化体系,形成产业链条。建立国家级深海装备应用保障基地,推进深海装备在南海等关键海域开展工程示范应用,持续支持国产深海装备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形成具有特色的深海装备应用机制。同时,要持续支持深海装备“国造国配”,扩大首台(套)等优惠政策对深海装备领域的支持范围,加快自主配套产品在国内研制的深海装备上的推广应用,推动相关装备产业的形成。
来源:新华报业网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86级临床医学专业校友
国家对罕见病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以及病情的复杂性,罕见病仍面临着“诊断难、治疗难、保障难”。
雷冬竹建议:建立区域性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实现就近诊疗;建立政府主导、风险分担的基本医疗+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病有所保;普及孕前产前罕见病筛查,实现源头控制,打通“研、医、药、保、培、助”闭环,构建能预防、能诊断、能治疗、能管理、有药用、可负担的中国特色罕见病防治体系,促进全民健康。
雷冬竹建议,公立医院全额拨款,回归公益属性。首先,医保部门落实合理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指导防范化解公立医院债务风险,加快医保基金结算回款,减轻公立医院长期负债经营压力。其次,落实中央预算“六项投入”。明确提出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全额拨款绩效管理制度。
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出生率仅为6.77‰。二孩、三孩政策出台后,各地都出现了不少高龄产妇,这给产前诊断也带来了不少压力。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国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雷冬竹建议,生育支持政策要具体化,让年轻人感受到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下降。破解政策障碍、加大财政补贴,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来源: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副院长
我国污泥基本实现了“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但在污泥处置方式的长效性、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
王震认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的突破口。污泥治理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度重视。
王震建议,加强污泥治理 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本地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着力形成设施完备、运行安全、绿色低碳、监管有效的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系,持续提升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
同时加强污泥资源化利用,变废为能、变废为宝。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污泥处置技术指引和标准,将污泥资源化能源化放在处置技术选择的首位,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
来源:湖南日报
▼往期推荐▼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报业网
人民论坛网、北京青年报
澎湃新闻、湖南日报
整理:兰静 夏文辉
封面:南华大学学生记者团
编辑:兰静
审核:夏文辉 兰静
↓ ↓ ↓点击关注↓ ↓ ↓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南华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uscnews)
欢迎投稿 邮箱:xsjetw@163.com
为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师生心声的南华人点赞!
分享,点赞,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