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出发,赴一场武大樱花之约!
瞻古视今
昔有北大人南下武大“创业”
情缘日笃,聚力奋楫
求知问道,相携砥砺
北京与武汉,遥相守望
从未名湖畔走向东湖之滨
是行迹的延展
更是岁月的涵咏
向时光脉络中寻不辍的弦歌
珞樱缤纷:小北走入武大校园
你好小北,欢迎来到珞珈山!
珞珞珈珈好,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珞樱缤纷咯!
三月的武大,最值得看的可不止樱花。今天让我带你好好逛一逛武大吧!从清晨到傍晚,从过去到未来,一点也不会落下哦~
清晨,漫步樱花大道
粉樱缀满枝头
微风送来花香
好一首美轮美奂的春日诗篇
赏过缤纷珞樱
再来独一无二的珞珈文库里
探索书籍的魔法
在浩繁的卷帙中
感受文脉传承流芳
中午吃啥?
珞珈的味觉盛宴同样精彩
地道的热干面、三鲜豆皮......
唇齿留香,感受“舌尖上的武汉”
万林之内,博物尽览
继“万里千年”后,迎来“珞黉流风”
武大往事与今日武大
在光影形色中交织
珞珈先辈与我们
穿梭百年岁月再次对视
定格珞珈130年的悠悠岁月
夜幕降临,树影婆娑
斑驳的光点随晚风摇曳
夜樱和灯相伴,晶莹斑斓
这是属于珞樱的夜晚
源远流长:北大武大初相识
和珞珞珈珈在一起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是呀小北,你还记得吗?我们很早很早之前就认识了。一起去武大校史馆看看吧!
胸怀天下的情怀、兼容并包的学风、笃志弘毅的精神……构成北大与武大共同的基因,回望来路,两校深厚的历史渊源则早已为此埋下伏笔:在武汉大学的建设历程中,北大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9年7月,北京大学教授黄侃接受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聘请,南下任教,成为两校结缘之始,并深刻影响了武汉大学文学学科此后百年间的学术传统。此后,又有杨振声、庄长恭、郁达夫、江绍原等北大校友、教师陆续至武大任教,从此肇启两校密切的往来情谊。
更重要的是,“国立武汉大学”之称,正是由北京大学校长、时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于1928年6月命名,并亲自组建筹备委员会;值得一提的是,委员会9人中,王世杰、李四光、涂允檀、周鲠生、黄建中5位皆来自北京大学。
现在的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大厅四周的墙面上有8位人物的巨幅照片,他们都曾在武大发展史上作出过突出贡献,其中有5位是北大校友。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校史馆)阅览大厅
石瑛
曾任北大化学系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在他任内,武大的前身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完成了从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
李四光
曾任北大地质系教授,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后任武大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并主持武大“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新校舍的选址与建设工作。
王世杰
曾任北大法律系主任,1929年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王星拱
曾任北大化学系主任,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之后,继续推进珞珈山新校舍建设;全面抗战爆发后,带领武大师生西迁乐山,弦歌不辍,艰苦办学。
周鲠生
曾任北大政治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他带领武大从乐山回到珞珈山,并完成武大“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办学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也来自北大,他曾求学、任教于北大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
20世纪30年代初,曾有武大学生说,当时的武大是一些北大教授“南下创业,经过艰苦奋斗而缔造出来的奇迹”。此话乍听感觉过于绝对,但细品后便能体味两校渊源之久。细数流年,武大无数芬芳桃李,曾育于燕园;珞珈辽阔,明灯数盏亦曾点亮未名湖边。
当武大人走入燕园,便将两校情缘从东湖延伸至未名之畔,珞珈山的和风回到博雅塔旁,春生夏长,书写华章。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历史学家翦伯赞,物理学家王竹溪等在任教于北大之前,都曾在武汉大学有过学习的经历。中国化学工程领域的重要先驱刘树杞先生曾主持“国立武汉大学”改建工作,他在任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兼国立武汉大学筹备主任之后,于1931-1935年担任国立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任职期间,其积极提倡科学研究,同时广揽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任教,使北大理学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一排左起分别为:翦伯赞、刘树杞、徐中舒
第二排左起分别为:王竹溪、朱光潜
朱光潜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17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国文系,与徐中舒为同学。 1933年5月,受聘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抗战期间,一度受聘为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抗战胜利后,重新受聘为北大文学院教授,曾任北大外文系主任、西方语文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代)。
徐中舒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就读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国文系。1930年代在北大历史系兼课,并介绍朱光潜来北大任教。抗战期间,受聘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期间,曾在内迁乐山的武汉大学兼课。
翦伯赞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曾就读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即武汉大学前身)。1952年起,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12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王竹溪
著名物理学家。曾就读于武昌第二中山大学(即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亦是武汉大学前身)理预科。1952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12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刘树杞
著名化学家。曾任国立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校长。1931年7月,被聘为北京大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合作研究特款研究教授,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1935年病逝。
1952年,武汉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全系师生20余人于10月1日前后陆续离开珞珈山,“搬家式北上”壮大了北大哲学系。
情缘传承:北大武大仗剑走天涯
哇⊙∀⊙!和珞珞珈珈之间的缘分真奇妙!
那当然,未来我们也要携手一起走下去哦!
以过往为序章,两校情缘从历史绵延至今朝岁月。2020年,武汉暴发新冠疫情,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总计400多位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武大三所附属医院尽锐出战,从方舱到雷神山,用大爱筑起防线,共同守护生命的希望;春暖花开时,北大元培学院和武大弘毅学堂的同学们在线上共同培育“指尖上的樱花林”;在就业创业工作中,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又成为结对高校,共同开展“共战疫情 携手就业”联合学生生涯发展月活动,帮助两校学生促就业、共成长。
2022年,由北京大学、武汉市政府和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共建的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武汉光谷。武汉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不俗的实力,计算机学院院长杜博教授被聘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研究院将进一步深化北大、武大两校之间在人工智能、全息社会、智慧城市、数字社会、城市数字孪生等领域的合作,组建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系统性推进“天—地—人”全息社会建模。
2023年,适逢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也是北京大学125岁生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北京大学出版社,精心制作了一份“北大×武大”书单,从未名湖畔漂流到东湖之滨。其中既有武大学者对文明的求索与叩问,也有北大学者对学术与人文的深深追寻,时光嵌入历史长河,一脉书香迢遥永传。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3.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
4.张平文:《数据要素五论:信息、权属、价值、安全、交易》
5.林毅夫:《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
6.於可训:《文学批评理论基础》
7.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4)(精装)》
8.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修订版)》
9.许智宏、顾红雅:《燕园草木》
10.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点击进入公众号↓
了解更多北大出版社的图书
彩蛋!小北小武送福利啦!
谢谢珞珞珈珈!这次旅行我很开心~
这么开心的日子,我们一起给大家送礼物吧!
北大携手武大
给大家送礼物啦
回答问题
将有机会获得我们准备的惊喜大奖
时光谱芳华,见证一路携手共进
北大为序曲,织成珞珈冬夏春秋
回瞻来路,仍有星辉熠耀
两校的情缘根深于时光深处
海棠连樱枝,花枝春满
将期待与憧憬,写进未来的征程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
支持:北京大学出版社
感谢参考资料提供: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林齐模、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员吴骁
文字:王静宇、冶棠、刘妍慧、郭雅颂、李欣然、韩袁紫阳、贾新阳、朱鑫宇、刘铮
摄影:曹海钢、杨镇铭、向晖、黄梦蝶、田春雨、陈皓天、姚孟辛、郭天晔、赵安坤、徐晨迪、姜海航、朱朴厚、沈冠廷、徐薇崴、傅小玲、刘鑫怡
排版:唐儒雅
责编:郭雅颂、戴璐瑶
海棠连樱枝,花枝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