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金婚庆典举行!最美的爱情!
在北大恋爱是什么样的体验?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有着怎样动人的模样?
岁月悠悠,并肩走过,相濡以沫,此情弥新。10月19日下午,有30对金婚夫妇来到北京大学2023年金婚庆典现场,分享他们携手逾五十载的北大爱情故事,共同见证从青丝到白发。
此次金婚庆典系列活动面向结婚登记时间在1969年1月1日-1973年12月31日之间的离退休教职工,为来自57个院系部门的246对金婚伉俪拍摄照片,定制专属纪念品与收录金婚夫妇照片、祝福信笺的《燕园锦书》,并录制主题宣传片、举行庆典仪式。
金婚庆典现场合影
↓点击视频,走进金婚庆典现场↓
金婚聚首庆重阳,爱意暖心房
相约走过冬夏,风雨共担当
逢盛世,享春光,诉衷肠
此生为伴,如意吉祥,福寿安康
五十年前
或许是红烛双喜、宾客满堂
或许是小屋清简、促膝相谈
热闹或是简单,相似的是新婚的喜悦
和就此执笔、共同写下的爱的乐章
五十年后
红毯铺开在金色的大厅
一头是青葱岁月的承诺
一头是始终不渝的相守
↓红毯精彩瞬间↓
应隆安、费梦映,1969年结婚
魏泽光、赵丽君,1973年结婚
钟锡华、朱亚芬,1969年结婚
卢大海、孟昭为,1970年结婚
李克安、段小青,1971年结婚
董黎明、刘春莉,1971年结婚
周一星、谢琴芳,1970年结婚
夏正楷、胡铁秋,1972年结婚
吴月照、李淑珍,1972年结婚
韩光辉、马永菊,1969年结婚
方裕、杨丽珠,1971年结婚
焦维新、刘月兰,1973年结婚
洪秀花、王汝顺,1970年结婚
盛世敏、孙延炜,1973年结婚
黄筑平、陈文琴,1969年结婚
张翼星、苏永善,1969年结婚
王逢鑫、金国桢,1971年结婚
王庭荣、孙君儒,1973年结婚
郭振华、刘建贞,1970年结婚
宁骚、周磊,1971年结婚
易杰雄、康天意,1971年结婚
李青宜、蒋靖萍,1973年结婚
高利明、李佑斌,1971年结婚
侯学忠、周林凤,1969年结婚
刘贵松、李爱华,1969年结婚
刘长友、李润娥,1972年结婚
冯文明、刘文萍,1973年结婚
钟安福、鹿玉琴,1973年结婚
纪世友、赵凤林,1971年结婚
张万增、王花,1973年结婚
五十年山川湖海,携手走过
五十年朝朝暮暮,长相厮守
如果把白首永偕写成诗
字里行间定洋溢着
青春不老、情意长存
若是把两心相印唱成歌
词句与旋律定饱含了
相亲相敬、鹣鲽情深
在同样走过了金婚的艺术伉俪
瞿弦和、张筠英《老有老的骄傲》的朗诵中
在王立民、秦侃如演唱、王春晖伴奏的
《爱情圆舞曲》《敖包相会》的优美旋律中
北京大学2023年金婚庆典
正式拉开帷幕
现场表演
若是园子里的草木有情
也许它们自己也记不清
这小园幽径曾寄托着怎样的悸动与情愫
未名湖畔的轻风又吹拂过多少恋人的心
他们在燕园相遇相知
走过五十载风风雨雨
是茫茫人海中同舟的伴侣
是漫长光阴里彼此守护的家人
五十年是从青丝到华发的距离
是半个世纪的沧桑与聚散
也足以让两颗心共历风雨、紧紧相依
↓点击视频↓
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满腔热忱奉与小家,也献给大家
在金婚老师代表焦维新的发言中
我们听到相依相守的夫妻深情
也听到并肩奋斗的“战友情谊”
为家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共同奋进
是他们用一生践行的誓言
也是代代北大人家国情怀的缩影
焦维新老师发言
半个世纪的柴米油盐里
他们共同支撑起小家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数十年如一日言传身教
金子一样的品质在时光与细节中沉淀
凝作家风,细水流长
如今
儿女成家立业,孙辈绕膝嬉戏
欢声与笑语传递融融的暖意
点点的烟火折射人间的温情
平凡的生活在相爱的人手里
也被打理成熠熠闪光的模样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在致辞中
向金婚伉俪和所有离退休老同志
致以衷心祝福
老前辈们是北京大学的宝贵财富
学校用心用情做好服务
代代相承前辈精神
让火种绵延,照亮前路
宁琦致辞
夫妻是互文的诗句
花开两朵,并蒂同根
夫妻是共鸣的和弦
彼此配合,相辅相成
他们踏过春秋冬夏
走遍大好山河
花五十年写一封情书
用半世纪践一句承诺
他们将琐碎的日子写成诗、谱成歌
让我们静静细听
这从时光深处传来的爱的跫音……
焦维新、刘月兰
是夫妻亦是战友,二老共同走过五十年风雨,相携相守。焦老师写书,刘老师把关;夫妻一起唱二人转,刘老师兼任摄影师。两人同心,每一天都过得有声有色。
“父母身教胜于言教”, 二老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处处都给孩子们做好榜样。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尊重他人,他们的教诲化作春风细雨,润泽着子女的成长之路。
方裕、杨丽珠
1963年9月,方裕与杨丽珠考来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也在这里相遇、相识。大学毕业后,方老师为了分配到西北工作的杨老师,也选择了去往西北。平日里,尽管科研、教学与行政工作十分繁忙,夫妻俩总是彼此守护,携手同行,相濡以沫五十载。
相互搀扶着,时光不老,深情常在。
郭振华、刘建贞
郭老师一度在海外工作,累计出国时间长达八年。“寒春三月与君别”,“空守荒丘九十夜”;“归期未定心已定,明春重登佛香阁”。分隔两地期间,他们以诗文寄情,约定下一次相见。纵使远隔万里,心亦在咫尺间相依。
遇到彼此是最大的幸运,携手走过的岁月,是值得珍藏一生的礼物。
李佑斌、高利明
同年考入北大,他们从学堂知己结为夫妻,并肩奋斗,同心同行。结婚时,他们没有邀请客人,两颗心紧紧挨着,已经足够温情;刚工作时,他们住在十平米的房子里,但“整个北大都是我们的院子”,生活充满了喜悦温馨。
退休前,未名湖边每日的散步,总是一路撒下欢笑与细语;退休后,从南美火地岛到阿拉斯加,全球各地都留下二老携手同游的身影。怀着对广阔世界的热爱,他们满怀热情地奔赴每一段旅程。
王晓秋、郭小非
二老初居十平方米筒子楼,历经蔚秀园、燕北园,终至蓝旗营,目睹北大兴盛转变,将青春献予祖国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之初,王老师远赴国外,执教访学,三度全国政协履职,常离家奔波。而郭老师则担负着工作、教育、家庭的多重责任,成为王老师坚强的后盾。
展望未来,二老以“健康快乐”四字为信条。一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维系心身康健;二是追求快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融入快乐之流;最后是珍惜亲情之乐,儿孙情深,构筑天伦之乐。
周治宁、陈景茗
二老婚后经历了忙碌的岁月,在繁重的国防任务的压力下,他们起早贪黑,全身心地投入数据整理和科研工作。生活简单,但二人相守,也别有乐趣,繁忙的日子里总少不了幸福与温馨。
他们始终秉承老老实实做人的原则,并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渗透与传承这份优良的家风。
王逢鑫、金国桢
二老初遇于颐和园,一见钟情,谈得投机,开启了两人携手作伴的美妙旅程。尽管一度生活拮据,但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克服困难。退休后,王老师依然怀抱着对写作的坚守,这是他内心深处的使命。他一直渴望退休后与金老师一同探索世界,那两块瑞士雪山上带回的石头成为了他们深沉爱情的见证。
五十多载的坚守,互相支持,犹如坚实的山。
张乃孝、赵素兰
张老师在数学世界中运筹帷幄,赵老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赵老师眼中,张老师人如其名,非常孝顺,而他们的孩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懂得孝顺,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张老师对孙子的期待是“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一生”,这是八旬老人的殷切嘱托,也是张老师在金婚之际回望一生的智慧箴言。爱情最好的模样,便是把小家融入大家,将个人的爱汇聚成大时代的海洋。
丘维声、李凤兰
二老对北大有深厚的感情,丘老师1961年来到北大,到现在已经过了62个年头。在这片土地上,他找到了情感所系。而北大,是李老师一提及便感到激动的两个字,这儿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
“把自己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是丘老师一直以来的信念,这份认真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李老师,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家风教育。所谓爱情,便是相互成长,抵达更美好的未来。
王庭荣、孙君儒
五十年来,从青丝到白发,王老师在西方语言中精研,孙老师在温暖小家里支持。王老师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孙老师的勤勉工作与悉心付出。
在民主楼一间教室里见证的婚礼,简单的仪式却凝结着双方深深的爱意。在王老师出国留学时,孙老师一个人撑起两个孩子的家。王老师默默记在心中,年轻的他节衣缩食、拼命省钱,从瑞士买回来一对梅花表,作为两人爱情的见证。
仓道来、宋冠琴
二老于1969年结为伉俪,至今已携手走过五十载春秋。宋老师操持家事,仓老师安心科研与教学。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相偎相依,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岁月漫长,彰显人品与家风,印证真情与爱意。一路相伴走来,他们共同颐养天年、执手偕老。
刘新起、陈淑芬
二老高中时便是同班同学,两人性格相仿,情投意合,于1971年喜结良缘。他们心心相印,携手面对五十载风风雨雨,一同走过半世纪朝朝暮暮。
金婚佳日堪回首,沐雨栉风到白头。携手崎岖山路远,同心峥嵘岁月稠。
宏图绩业依稀见,浩淼烟波跌宕舟。笑立黄昏轻雨后,平心静气度春秋。
“我们同心携手,如果说有风浪的话,都走过了。”
郭国霖、陈月华
二老相识于江西庐山,于1971年结为伉俪。五十年风雨兼程,他们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共同谱写真爱的赞歌。如今,二老常在未名湖畔,笑谈青春年华。
郭老师说:“我这一生做得最好的事就是我的婚姻。回头看,一路走来,越来越好。”
他曾在病床前许下承诺。
陈老师说:“字字千钧的几个字,我记了一辈子。”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
文字:钟润文、阿部美佳、陈莹、吴星潼
视频 | 图片: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
排版:刘涵烨
责编:王嗖嗖、戴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