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后一次指代2023

北京大学

发布于:2023-12-31

今天,是2023年的最后一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印象中刚刚拆封的日历,不觉间已翻到最后一页,“即将到来”的那些时刻,终于也变成“过去”。

“过去”是一种体验。当2023终于即将定格,有收获和遗憾,热闹与孤寂,跌倒又爬起……这一年,或许不够完美,但值得回忆。

今年125岁的北大,把这一年确定为自己的“国际战略年”。一年间,许许多多事情在世界发生,许许多多瞬间我们和北大一起经历。

亲爱的朋友,2023年,你过得好吗?光阴的故事,还记得吗?



01

抵达,又出发

“抵达”和“出发”是永恒的主题,而在2023年更显得尤为特别。地理上的远行、空间上的相聚,都因时间上的间隔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时节变幻中,旅程上的我们经历美景也收获感怀。大美北大,从来都是一道风景,而在今年也有了全新的意涵。北京大学新校区在今年9月定名为“新燕园校区”,着一“新”字,北大之美,便多了几分辽阔。最近几日,北大正在有序推进校园开放,更多的旅程将在此间交汇。

风景之外,出发和抵达中,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见面和交流。7月盛夏,在台北天母棒球场看台上,北大师生和台湾青年们一同高呼:“安打,安打,全垒打!”。这是三年多来,大陆高校首次组团访台。两岸青年在热烈的相逢中,许下“青春作伴,未来同行”的共同心愿。12月的香港,30多家中美大学的校长齐聚一堂,围绕“基于合作与伙伴关系的中美大学共同未来”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岁末寒冬的大洋彼岸,在中美乒乓外交52周年纪念活动上,一颗颗乒乓球在中美青年的球拍间弹跳来回。你来我往之间,这个世界在不断交融。


有时,抵达与出发未必会很具体。其实,我们时刻都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一步一景。“希望我的一生中可以塑造十个鲜明的角色,在我离开人世以后,人们还能探讨起这些角色,我就会很高兴……”今年3月,因出演电视剧《狂飙》大火的张颂文,带着电影《不止不休》站上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职业愿景。

跟张颂文一样,过去一年里,我们都致力于让转变在自己的身上发生。就在上个周末,6392名同学来到北大,参加研究生考试。近三万报考北大的考生和全国438万考研人一起,朝着“2024级研究生新生”角色出发。敬礼少年郎铮,在高考后成为一名北大新生;结束了两年军旅生涯的李政睿,重返燕园回归课堂;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的胡明昊,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令人心动的offer”;完成8年学业的田雅婧,终于成为一名医生……

当然,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或许并非船到桥头的自然而然,在抵达之外,沿途的风景也是我们的出发意义——迈向目标与远方的信念,已足够珍贵。
与想见的人相拥,“随心所欲”地抵达向往的目的地;奔赴内心的追求,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更加珍惜每一次相逢言欢,对于每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离别,有更多的坦然和勇敢。

02

笑或泪:认真拥抱,用力告别

3月初,冬日的寒冷还未完全退去,一束束鲜花被放置在了北大校园里的“敢当石”旁,这是北大师生们在自发纪念厉以宁先生的离世。石头上的“敢当”二字,正是由先生题写;先生离世,但他的学者风骨和学术贡献,还将长久地影响我们。

许多师长、亲友,在这一年中与我们告别。但在如今这个时代,许多相逢不必真的遇见,许多告别也不意味着完全的离开。

相逢与告别之间,还有一种更为珍贵的状态,那就是“相伴”。在今年的北大金婚庆典中,30对金婚夫妇携手走在红毯之上,他们脸上自然浮现的淡淡笑容,生动诠释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相伴”何其动人。

感动我们的,不只是经过时间洗礼的爱情,更是能够穿透岁月的青春。今年,北大迎来了125周年校庆。青春,是这所巍巍学府永恒的主题,也是这所永远的校园的魅力所在。校庆期间,“青春北大”北京大学人像摄影展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展出,一幅幅肖像中的一位位人物,与每一位观展者共享青春。

“今天我捐赠给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这点捐款,是我应该给母校做的奉献。”85岁高龄的樊锦诗先生,在北大125周年校庆日当天,以校友身份捐赠给北大1000万元。这笔捐款中,还包括先生自己多年来的个人积蓄“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正如先生质朴真诚的话语,使命和信仰,任凭光阴荏苒,永远值得尊敬。

今天,2023年的“最后一天”,这实际上是人为赋予有关时间的定义,而每个值得“无限期待的新一日”,都曾拥有同样的意义。我们总在相聚欢笑和泪水中构建起生活的坐标,年复一年地与初心重逢。

过去几年间,我们共同熟知了一种状态“守望相助、共度时艰”。时艰,总会过去,但守望却从未离散。12月18日,甘肃临夏发生6.2级地震,北京大学和众多高校一起,在第一时间为受灾学生提供困难补助。天涯咫尺,我们一起粘连成相互守候的同心圆。

03

平凡中求索,是最小单位的创造奇迹
回看2023年,星光不负赶路人,我们对世界的探索和好奇频频收到回音,科技与创新正努力改善着一切。时光跃动间,我们相信,每一分耕耘,总有收获。
“反向折叠男孩”姜延琛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医生王宇长达5个多月的治疗后,他的身体从反向折叠180度到展开90度小伙子姜延琛见证了医学的奇迹,也收获了生活的希望。
ChatGPT,在今年惊艳了世界。人工智能时代,将以怎样的形式到来?历时二十余年攻关,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封举富教授成功研发人工智能指纹识别引擎,以一枚血指纹为线索,还三十余年未获突破的命案以真相。这一刻,前沿科技的飞跃式发展,稳稳接住你我心底对真、善、美的纯真希冀。

岁月的齿轮转过,留下的是奋斗的痕迹,此间焚膏继晷者,也印刻出一路探索的足迹。这一年,“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规划项目”,获202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北京大学三项成果同一日在Nature官网发表,上演“帽子戏法”,不同领域的学人在科研创新中获得乐趣,众芳绚烂。从全球数学竞赛到华语辩论赛,从程序设计到“互联网+”,夺魁也是一种有关探索的正反馈,世界更丰富的面向也由此不断被打开……

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我们从脚下出发,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建立启动;又不忘抬头仰望,北京大学天文学系主任吴学兵发起众筹建设亚洲最大光学望远镜,只为向浩瀚的宇宙投去庄重的一瞥,循着星辰的指引通往远方。

一年会有终点,但这份探索永无止境。正如北京大学地空学院教授宋晓东所言,“对于知识的追求是具有高等智慧的人类的基本需求。”愿我们的求知与好奇,永不停息。

向上、向前!突破,在我们的脑海里酝酿,也在我们的奋力中发生。成都大运会的火炬由北大出发,集结其全球青年共襄盛举;杭州亚运会让世界领略到年轻一代是多么善于创造、多么敢于精彩!



繁华与掌声过后,可知光鲜是偶然降落的鼓励,生活秩序感的建立,还是基于平凡的涓滴不弃,它们荡漾在熹微晨风中,酝酿在每一盏深夜的灯光里,与心灵里的整个宇宙相对话、相共鸣。

04

在阅读中沉潜,人生原不止一片海洋

9月开学季,全国2亿观众一同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上,了解了几代北大学者通力合作精诚编纂的煌煌巨著《儒藏》。这部大书,把历代儒家学者的著述和文献条理分疏并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阅读,应当是永不过时的热词。于浩瀚书卷中的穿梭流连,在这个时代被赋予了更多可能。在北大的参与之下,《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正式上线,向公共免费开放!北大的数字人文研究,让这部中国古代最牛百科全书变得亲切灵动,让中国传统文化和厚重文明可感可知。

纵然技术日新月异,但据一方安宁之所、阅读纸质书的体验仍然可贵,如陈平原老师一般成为一名“职业读书人”依旧是北大学者的理想,在书房中辟出天地以照见万物、衔续学脉;当学者书房的故事结集付梓成为《坐拥书城》,思想之园地、治学之心路也随即定格在书页墨香中,成为一人一室的深藏与广厦。


以文字为媒的故事不止停留在纸面,北大也在时刻与你分享着自己。

今年,是北大官微的第十年,这篇推送,是我们今年的第367次见面。难以计数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织成了我们共同的备忘录,打开,下翻,我们希望永驻扑面而来的“曾经”与时时召回的诚挚感动,也感谢每一个读到结尾的你。

圆满或遗憾,2023,“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不抛却宏大叙事,也相信每一个微小的、富有决定性的瞬间。我们关心人类,也相信自己,不惮恶意,不畏艰辛,纵然被挫折鞭打,仍然相信坚韧与梦想、温暖与善良的意义。

2024,北大官微,继续陪伴你。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冶棠、唐儒雅

编辑:王嗖嗖

图片:朱成轩、楚召瀚、丛荣卿、房正昊、林飞宇、卢赞、书赫

制图|排版:唐儒雅

责编:王嗖嗖、李霁


Why PKU?北大等你!

  

北大同学30天挑战,成功了吗?

   

上岸北大,他们做对了这些事!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