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北京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今天,是2023年的最后一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印象中刚刚拆封的日历,不觉间已翻到最后一页,“即将到来”的那些时刻,终于也变成“过去”。
“过去”是一种体验。当2023终于即将定格,有收获和遗憾,热闹与孤寂,跌倒又爬起……这一年,或许不够完美,但值得回忆。
今年125岁的北大,把这一年确定为自己的“国际战略年”。一年间,许许多多事情在世界发生,许许多多瞬间我们和北大一起经历。
01
“抵达”和“出发”是永恒的主题,而在2023年更显得尤为特别。地理上的远行、空间上的相聚,都因时间上的间隔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时节变幻中,旅程上的我们经历美景也收获感怀。大美北大,从来都是一道风景,而在今年也有了全新的意涵。北京大学新校区在今年9月定名为“新燕园校区”,着一“新”字,北大之美,便多了几分辽阔。最近几日,北大正在有序推进校园开放,更多的旅程将在此间交汇。
风景之外,出发和抵达中,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见面和交流。7月盛夏,在台北天母棒球场看台上,北大师生和台湾青年们一同高呼:“安打,安打,全垒打!”。这是三年多来,大陆高校首次组团访台。两岸青年在热烈的相逢中,许下“青春作伴,未来同行”的共同心愿。12月的香港,30多家中美大学的校长齐聚一堂,围绕“基于合作与伙伴关系的中美大学共同未来”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岁末寒冬的大洋彼岸,在中美乒乓外交52周年纪念活动上,一颗颗乒乓球在中美青年的球拍间弹跳来回。你来我往之间,这个世界在不断交融。
有时,抵达与出发未必会很具体。其实,我们时刻都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一步一景。“希望我的一生中可以塑造十个鲜明的角色,在我离开人世以后,人们还能探讨起这些角色,我就会很高兴……”今年3月,因出演电视剧《狂飙》大火的张颂文,带着电影《不止不休》站上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职业愿景。
02
3月初,冬日的寒冷还未完全退去,一束束鲜花被放置在了北大校园里的“敢当石”旁,这是北大师生们在自发纪念厉以宁先生的离世。石头上的“敢当”二字,正是由先生题写;先生离世,但他的学者风骨和学术贡献,还将长久地影响我们。
许多师长、亲友,在这一年中与我们告别。但在如今这个时代,许多相逢不必真的遇见,许多告别也不意味着完全的离开。
相逢与告别之间,还有一种更为珍贵的状态,那就是“相伴”。在今年的北大金婚庆典中,30对金婚夫妇携手走在红毯之上,他们脸上自然浮现的淡淡笑容,生动诠释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相伴”何其动人。
今天,2023年的“最后一天”,这实际上是人为赋予有关时间的定义,而每个值得“无限期待的新一日”,都曾拥有同样的意义。我们总在相聚欢笑和泪水中构建起生活的坐标,年复一年地与初心重逢。
03
岁月的齿轮转过,留下的是奋斗的痕迹,此间焚膏继晷者,也印刻出一路探索的足迹。这一年,“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规划项目”,获202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北京大学三项成果同一日在Nature官网发表,上演“帽子戏法”,不同领域的学人在科研创新中获得乐趣,众芳绚烂。从全球数学竞赛到华语辩论赛,从程序设计到“互联网+”,夺魁也是一种有关探索的正反馈,世界更丰富的面向也由此不断被打开……
一年会有终点,但这份探索永无止境。正如北京大学地空学院教授宋晓东所言,“对于知识的追求是具有高等智慧的人类的基本需求。”愿我们的求知与好奇,永不停息。
向上、向前!突破,在我们的脑海里酝酿,也在我们的奋力中发生。成都大运会的火炬由北大出发,集结其全球青年共襄盛举;杭州亚运会让世界领略到年轻一代是多么善于创造、多么敢于精彩!
04
9月开学季,全国2亿观众一同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上,了解了几代北大学者通力合作精诚编纂的煌煌巨著《儒藏》。这部大书,把历代儒家学者的著述和文献条理分疏并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文字为媒的故事不止停留在纸面,北大也在时刻与你分享着自己。
今年,是北大官微的第十年,这篇推送,是我们今年的第367次见面。难以计数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织成了我们共同的备忘录,打开,下翻,我们希望永驻扑面而来的“曾经”与时时召回的诚挚感动,也感谢每一个读到结尾的你。
2024,北大官微,继续陪伴你。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冶棠、唐儒雅
编辑:王嗖嗖
图片:朱成轩、楚召瀚、丛荣卿、房正昊、林飞宇、卢赞、书赫
制图|排版:唐儒雅
责编:王嗖嗖、李霁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