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北大期末考试题,你能拿多少分?

北京大学

发布于:2024-01-10

“希腊人对于宗教政治及劳工之观念?”

“从西汉到南北朝一段中间农民地位变化?”

“商品生产和盈利之间有什么关系?”

“心理本质的观念如何发生?”

“柏拉图的《会饮》可以被分成几个部分?”

又是一年期末季

这些题目你是否觉得几分眼熟?

咦,我好像背过!我这学期刚学!

没错,这正是北大的期末考试题

只不过,它们来自88年前


岁岁年年,薪火相传

代代大家将学术的寄托

蕴藏在一道道经典的考题中

“流水的学生”,踏出孜孜不倦的钻研脚步

“铁打的考题”,印刻传道授业的耕耘汗水

今天,来一次时光穿越之旅

透过一张张泛黄的试卷

重返1935年那个春天的考场

见证岁月流转间

北大学科的悠久学缘


第一门:西洋通史


开课教授:陈同燮

↓小试牛刀,选择题请点击作答↓

Q

罗马共和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布匿战争的失败
×
A、布匿战争的失败
B、元老贵族的破坏
×
B、元老贵族的破坏
C、严重的社会危机
C、严重的社会危机
D、雅利安人的进攻
×
D、雅利安人的进攻

↓原题速递↓



选答二题

1、试将纪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五百年间地中海东部及西亚一带民族状况作一比较叙述,或列表以明之

2、说明希腊人对于宗教政治及劳工之观念

3、说明罗马灭亡之主要原因

4、解释下列诸字(具体内容略)

在遥远的国度之外的三寸讲台之上

西洋史瑰丽地展开

恰如一幅充满全球叙事的挂毯

让学生看见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思想相遇

踏上文艺复兴艺术、古希腊哲学和

重塑世界的工业革命的知识之旅

打开了解世界历史和文化动态的门户

学东西之史,融中外之学

洞见历史车辙走过的西方文明兴衰

 学科故事 














1932年,西洋史专家陈受颐出掌北大历史系,随后增加了西洋史课程的设置,任教于厦门大学的陈同燮先生(1898-1970)受邀北上,开启了在北大的教学时光。

陈同燮先生在北京大学先后开设了“西洋通史”“西洋上古史”“西洋近百年史”“英国史”“欧洲殖民事业发展史”和“1815年以后的英帝国”六门课程,多为国内首设,并成为北大一些其他院系的必修课程。陈先生上课时不仅注重讲授的逻辑性,还很讲究音调和姿态语言的变化。他对自己编写的讲义内容烂熟于心,为方便学生记笔记,甚至每讲完一段,都会说:“另起一行。”要通过“西洋通史”这门课的考核,可不能没有宏观的历史视野:你需要阐述地中海东部横跨一千年的文明兴衰史,还得回应罗马为何会灭亡这样的大问题。

如今,历史系的课程中再也不会出现“西洋通史”这样的名称了。学科分工在细化,知识探索也在深入。陈先生的学生张知寒回忆,陈先生曾对学生说:“现在的世界和历史上的世界不同了。同学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放开眼界。过去的历史,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重大事件,没有一件是离开世界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了。”新一代学子正继承陈先生的嘱托,继续奔赴在路上。


第二门:中国通史


开课教授:钱穆

↓小试牛刀,选择题请点击作答↓

Q

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A、社会政治清明
×
A、社会政治清明
B、经济恢复发展
B、经济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加强
×
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
×
D、农民负担沉重

↓原题速递↓



下列题分三组,只须答两组,每组分两题,只须答一题,共以答两题为完卷。(惟不得答同一组的两题)

第一组:

从春秋到战国,有哪几点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

从两汉到三国,有哪几点可以说是历史的退步?

第二组:

在五胡纷乱的局面之下有否几次给予东晋恢复中原的机会,而东晋之所以不能恢复中原者,其原因何在?

在魏晋南北朝长期衰颓状态下面,哪几点算得上埋伏了将来隋唐中兴的因素?

第三组:

从西汉到南北朝一段中间学者地位变化?

从西汉到南北朝一段中间农民地位变化?

中国通史附纸:

请你附带告诉我下列诸问。(随考卷一并交)

你在中国通史班上有过多少次缺席?

课后有否笔记?

曾看过哪几种参考书?

半年的听讲,觉得哪几处有兴会,哪几处少兴?

所发讲义、纲要、及参考材料,曾否细看?看后有何意见?

在北京大学的红墙绿瓦内

中国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更是与过去的生动对话

走进朝代更迭和文化传承

走进丝绸之路和飞天敦煌

探赜古史,触碰人文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在历史的长河和卷帙浩繁中溯洄从之

将厚重的岁月和文化积淀一一呈现

走过这一段穿越时间的旅程

传递中国史的认同感和连续性

将数千年的遗产与现在的愿望联系起来

 学科故事 














1931年夏,钱穆先生应聘执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上古史、秦汉史等课程。

钱先生总是将通史课在一年时间内讲完,力求一贯到底。他的通史课最鲜明的特色是根据历代人的有关意见,来陈述历代政治的各项得失,提纲挈领,分门别类,上自远古,下到清末,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中国通史》的考核原题可以看出,钱先生要求学生能针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形成自己的立论,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事实。不仅如此,钱先生还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设置了了解学生日常课程投入情况的小调查——或许这种对学生上课体验的密切关注,正是钱先生的课程如此受到追捧的原因。

《中国通史》课程如今已演变成《中国古代史》一课,但核心的考核内容没有改变,仍延续了对史料细节的考察和学生评述历史能力的要求。


第三门:经济原理


开课教授:赵迺抟

↓小试牛刀,选择题请点击作答↓

Q

下列哪一项属于变动成本()

A、折旧费
A、折旧费
B、计件工资
×
B、计件工资
C、差旅费
×
C、差旅费
D、办公费
×
D、办公费

↓原题速递↓



How do the technology of production and the price system affect consumers’ choice? State briefly.

Give the main classes of variation in cost.

What a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profit-making?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

(a) Diminishing Utility

(b) Marginal Utility

(c) Consumers’ surplus

(d) Producers’ surplus

(e) The Elasticity of demand

生产技术和价格体系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简要陈述。

给出成本变动的主要类别。

商品生产和盈利之间有什么关系?

名词解释:

(a) 效用递减

(b) 边际效用

(c) 消费者剩余

(d) 生产者剩余

(e) 需求弹性

北大经济学就像一面镜子

映照出一丝中国和世界的面貌变化

在这里,学生们研究

市场运行规律、工业化的影响

也研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

透过这些思想和经济学原理来理解经济转型

在经济学这个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的熔炉

众多学子不断塑造

驾驭不断变化的经济格局的能力

一以贯之的践行着

博古通今,经世济民

 学科故事 














这张卷子的出题人是在制度经济学方面造诣颇深的赵迺抟先生(1897-1986)。今人或许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事实上,赵先生任北大经济系主任长达18年,也是厉以宁先生的老师之一。

厉以宁先生曾在回忆中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候法学院有一个门庭寥落的专门图书馆,我是每日前往的常客,而从事经济史、经济学史方面的研究者也都经常去。赵迺抟老师当时是经济系的教授,他为了查东西也经常来,天天看到我就感到很奇怪:‘这个学生在干什么?’看到我在搜寻经济史、经济学史方面的书籍,他没有任何架子,热切地向我伸出援手:‘有些书这里没有,你上我家去,我家里有这方面的书。’和赵老师的交往也是轻松惬意的。还记得1955年毕业前夕,赵老师和骆涵素师母邀请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共游香山,并一起在林中野餐,师生相和,至今难忘。”

回到这张试卷,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1935年的“经济原理”考试考察的主要知识点与今天北大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已经基本一致。但与当年的考试直接进行概念考察不同的是,如今的经济学课程更侧重于要求学生用图像或数学语言去理解经济学概念,这多半反映了建模在经济学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四门:哲学概论


开课教授:汤用彤

↓小试牛刀,选择题请点击作答↓

Q

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

A、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法则
×
A、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法则
B、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
B、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
C、因果关系是一个知性范畴
×
C、因果关系是一个知性范畴
D、因果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
×
D、因果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

↓原题速递↓



于下列五题内择作四题在二小时内完卷

试述推理问题之大概并述古因明与新因明对于此解答之不同

试述心理本质的观念如何发生

试述代表实在主义之要旨并批评之

试详述休谟(Hume)对于因果之讨论

述内在关系说之大意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黑格尔把哲学看作黄昏起飞的猫头鹰

老庄追求思想内在的生命和朝向未来的隐喻

北京大学的哲学充盈着对智慧的追求

在儒家伦理、道家玄学和西方哲学之上

编织出丰富的思想织锦

理解不同的哲学传统

追求知识和真理

也在自我质疑、反思中经历成长

或许终极意义和根本奥秘

就会在某个时刻敞开

 学科故事 














汤用彤先生(1893-1964)为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汤先生执教北大数十年内,曾讲授“哲学概论”、“西洋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等课程,而先生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研究、建树和贡献,也大多于这些课程之中得以体现。

曾就读于北大哲学系的哲学家杨祖陶回忆,汤用彤先生上课从不带讲稿,绝少板书,也不看学生,而是径直走到讲台边一站,就如黄河长江一泻千里式地讲下去。

先生在讲授中对哲学家的某种根本的观点或原则,总要作一种客观的质疑,一般说来,他只是客观地陈述其疑点或问题,而不对其是非作主观的判决。但是,这绝不是说先生在任何时候、在任何问题上都不表示自己的主张或观点。如在讲到“休谟哲学的两个解释”时,先生针对康蒲·斯密(Kemp Smith)把休谟哲学解释为从洛克而来的一种信仰一情感决定论的观点,列出事实进行了反驳,最后得出结论说:“我们赞同Kemp对信仰的重视,但不同意他关于休谟把哲学放在新的情感的基础上的观点。”

如今,哲学系开设的《哲学导论》课程功能类似当年的《哲学概论》,是大多数人文社科学生的必修课,先生所强调的质疑与批判精神,在今天的课堂中依然得以延续。


第五门:名著研究


开课教授:朱光潜

↓小试牛刀,选择题请点击作答↓

Q

以下关于《伊利亚特》论述错误的是()

A、内容上,只写最后一年的最后40天
A、内容上,只写最后一年的最后40天
B、主题上,反映古代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
×
B、主题上,反映古代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
C、题材上,是关系到民族生存的战争
×
C、题材上,是关系到民族生存的战争
D、叙事上,采用第三人称书写
×
D、叙事上,采用第三人称书写

↓原题速递↓




Name the books which you regard as the component of the Primitive “Iliad”. Outline the events narrated in these books, and try to show that other books are later interpolations.

Explain and discuss the Paradox: “Without Telemachus, no Odyssey.”

What are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How many parts do you find in Plato’s “Banquet”? Describe briefly the content of each part. What do you understand by “the contemplation of supreme beauty”?

列举你认为构成了最初的《伊利亚特》内容的作品。概括这些作品所叙述的事件,并试证明其他作品是对它们的再阐释。

解释并讨论这一悖论:“没有Telemachus,就没有Odyssey。”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你觉得柏拉图的《会饮》可以被分成几个部分?简要描述每个部分的内容。你怎么理解”对于最高的美的沉思“?

北大的一角天空下

艺术史熠熠生辉

从中西方璀璨的艺术宝库中

重视生命境界创造

产生对艺术文化的全面欣赏

开启一段创造性表达的旅程

庆祝美学,更歌颂艺术

在文化塑造和精神抒写中汲取力量

不安的灵魂在飞花中安顿

鲜活的艺术世界被打开

艺术的精神正精细平易地展现开来

 学科故事 














1933年10月,自欧洲留学归来的朱光潜先生(1897-1986)应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聘,赴北大西语系执教。除讲授西方名著选读和文学批评史外,朱光潜还在北大中文系和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开过“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课。

朱光潜先生教授西洋名著,上起荷马史诗、柏拉图的对话集及圣经文学,下迄20世纪现代派作家作品,无一不进行透辟的讲述,当时前来听课学生们都很踊跃,不限于西洋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哲学系的何其芳也每课必到。

又如先生教授英诗课程,虽以《英诗金库》作为课本,但并不按照编者的编年史次序授课,第一部分以教育文学品位为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诗,主要是华兹华斯的诗歌。第二部分以知性为主,如:莎士比亚的几首十四行诗、雪莱的《奥兹曼迪斯》等。一次,朱光潜讲授华兹华斯的长诗《玛格丽特的悲苦》,讲到最后,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1935年试题中提到的名著,今天北大的学生都不会不熟悉。今天,从事北大文科教学的教师们仍带着年轻的学生们细读着《伊利亚特》和《会饮》中充满魔力的词句。


第六门:高等微积分


开课教授:江泽涵

↓汗流浃背...小编看不懂题了↓

在抽象思维和精确计算领域

北京大学的数学证明了数字的通用语言

这里的数学是

关于理解自然世界的基本模式

培养学生对数学宇宙的

优雅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探索数与形的奥秘

回应真理的浪漫呼唤

数以求源,学而致远

求真析理,常进常新

 学科故事 














这张写满数学符号的考卷,命题者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旧称)江泽涵(1902—1994),他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担任系主任18年,他是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拓扑学的开拓者,中国数学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江泽涵入学南开中学的时期,受“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口号影响,兴趣发生变化,转而在分科时选择进理科班,这开启了他一生对数学的追求。1930年,江先生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报国心切的他舍弃普林斯顿大学优良的学术研究环境和优厚的经济待遇,带着研究拓扑学的新成果,回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开始了长达五十五年的大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生涯。从88年前的“高等微积分”,到今天北大绝大多数学生都必须选修的“高等数学”,考试的内容差异并不大。数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极致体现,其知识形式可超然于岁月的沧桑。

不过,在表面的相似背后,北大数学学科发展的接力棒早已经过了几代人的传递。北大人在数学前沿的一次次突破,每每振奋人心。但与此同时,无论走得多远,爬得多高,看到了多少前人未曾看到的东西,北大数学人都不会忘记先贤的筚路蓝缕之功。

一代代大师

将出题化作大学问

成就北大源远流长学脉的重要一环

一道道基础题

承载着扎实基础的厚望

一次次探究机会

引领着新一代沉潜扎根

一张张考卷

见证着百年来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题目会变,教师们开启山林的传承不变

学生会变,接过学术接力棒的使命不变

社会日异,学术日新,北大日进

这份由考卷承接的北大学术史

弦歌不辍,仍在书写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刊编辑部从《北京大学日刊》等旧报刊和北京大学馆藏档案中搜集整理了1917年-1948年北大各科入学试题,辑为《为国选士——老北大入学试题汇编》一书,将于2024年5月出版,敬请期待。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教务部、北京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编辑丨张颖、唐儒雅
制图 | 郭雅颂

排版 | 唐儒雅

责编丨郭雅颂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