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开了这门课......

北京大学

发布于:2024-02-01

请设计一份“北京漫游指南”,以三日游为限,包含每天的行程安排、景点介绍、食宿建议、交通工具、风俗民情等。

此“漫游指南”可用于当下,也可穿越到明清,或者民国年间。请用别出心裁的路线串联起北京的若干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细节,如胡同、公园、寺庙、学校、茶楼、戏院等。需根据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撰写精当的文字说明,并附上相应的地图、照片、社会调查等。

除编写指南外,请用一篇侧记交代选题缘起、资料查找过程及研究心得。侧记不少于3000字。

👆👆👆

这是北大一门课程的作业

试试看你会做吗?


当提起“北京”时

你能想到什么?

是庄严肃穆的天安门

是碧瓦飞甍的故宫

还是一条条胡同

一排排整齐的四合院

耳边是叫卖的吆喝

还是穿梭不息的车流声


在我们习焉不察的地方

散落着这个城市的碎片

如果你生活在北京

如果你曾为它的一次日落

一片晚霞而心动过

请走进《北京研究》的课堂

发现那个曾被你忽视的北京


·


  别样的City Walk  


已至仲秋,天气转凉。钟鼓楼前的马路上熙熙攘攘,甚是热闹。参与“行读北京”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陆续抵达,一次别开生面的City Walk即将开启。
从钟鼓楼出发,经过万宁桥,登上景山,绕过故宫,沿着前门大街,最终到达永定门。7.8公里的旅途,是北京中轴线的长度。中轴线从元大都开始成型,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北京研究》课程的部分师生们以走读的形式,从北到南考察北京中轴线,体会城市变迁,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建筑布局和其中的文化背景。

高耸的钟楼上,张宝秀老师讲述着明清时期北京市民的城市生活,她讲钟楼的钟声,谈喧嚣的市井……凭栏远眺,近处是错落有致的胡同和民居,稍远处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更远处,高耸的摩天大楼若隐若现。历史和现实在此刻交汇,同学们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傍晚,置身于钟声阵阵,烟火袅袅之中。

△走访中轴线

△师生在正阳门前合影

“行读北京”是本学期《北京研究》课程的教学实习活动,共有四条路线,主题分别为走访北京中轴线城市改造与古建修缮胡同之旅重访五四新文化

作为“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老城,北京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不偏不倚、居中而立的中轴线贯通数百年的历史;市井胡同保留着老北京最淳朴的民风民俗;古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对于文明传承有重大的意义;重访五四新文化,重温革命火种的起源。从雍和宫、宏恩观、皇城景山街区,到北大红楼、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从东四十条中隐藏的名人故居,到北大二院旧址、人民文学出版社……带队老师们从历史谈到地理,从人文聊到建筑,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手拈来。漫步在秋日的阳光下,遨游在渊博的知识海洋中,同学们享受着一场场多学科融会贯通的饕餮盛宴。

△胡同之旅

崔骥老师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列,为大家悉心讲解沿途每一栋建筑的历史。他走起来健步如飞,说话中气十足。我能看出,他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始终葆有一颗好奇心。



跟随着老师的脚步穿越岁月,重返五四新文化时期,我们对当时的时代革新浪潮的产生与革命火炬的点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城市改造与古建修缮

△重访五四新文化


  为什么是北京?

《北京研究》是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开设的本研合开课程。课程的总策划为中文系资深学者陈平原老师,并由中文系陈平原老师季剑青老师,城环学院唐晓峰老师,历史学系欧阳哲生老师、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袁一丹老师,以及故宫博物院郑欣淼老师、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老师和中山大学林峥老师等联合讲授。


课程安排

第一讲    北京研究的魅力及可能性 
第二讲    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
第三讲    岁时纪胜与文学北京
第四讲    北京城市空间的历史变化
第五讲    泉水与北京城
第六讲    故宮的宝藏与学问
第七讲    北京中轴线的时空演变与申遗保护
第八讲    庚申之变: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
第九讲    北大学人的日常生活史
第十讲    从帝京到文化城
第十一讲    公园北京:陶然亭风景的流变
第十二讲    战时北平的日常生活
第十三讲    民国北京的声音风景
第十四讲    风俗图谱与都市风流

从2001年开始,陈平原老师开设过一系列都市文化研究课程,北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讲授重点。陈平原老师的北京研究是开创性的,他提出了“北京学”的概念,强调想象和记忆的维度。在陈平原老师的组织下,《北京研究》课程不仅着眼于现代文学,更加强了跨学科性,帮助同学们从不同的层面来把握。

为什么是北京?陈平原老师在自己的书中解释道:


“实在要给出一个答案,我就说:喜欢北京冬天的清晨。时至今日,还是清楚地记得二十年前初春的那个清晨,大约是6点,天还没亮,街灯昏黄,披着借来的军大衣,步出火车站,见识我想念已久的北京。你问我第一印象是什么,那就是空气里有一股焦煳味,很特别。大约是凛冽的北风,干冷的空气,家家户户煤炉的呼吸,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再加上不时掠过的汽车尾气,搅拌而成的。”


陈平原:《记忆北京》·《“五方杂处”说北京》

北京破晓时分所蕴含的力量、神秘与尊严,令他过目不忘,也因此觉得这城市值得留恋,由喜欢而留意,由留意而品味,由茶余酒后的鉴赏而研究。

为什么是北京?因为北大人的眼光放在两个地方——以自己为中心的很近的地方,和遥远的世界图景。而近和远的中间还有着很广阔的地带,北京就属于这样的地方。在北大就读的我们,与其说生活在北京,不如说生活在北大。除了一些著名的景点之外,我们其实并不怎么关切这座城市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开设《北京研究》这门课,选择北京这座城市,正是想让大家在对外界最敏感的青春时期,对北京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北京可能会成为很多人的第二故乡,增加对于自己长期生活的城市的认同感,使之不再是一个悬浮的地名。

正如陈平原老师更看重都市里私人性质的、“爱美的田野调查”——用你的眼睛,用你的脚步,用你的学识,用你的趣味,体会这座即将变得面目全非的城市。


△重访五四新文化

△城市改造与古建修缮


  做怎样的研究?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的老师们大多是文学背景,但它却是一个跨学科的,跨媒介的长时段研究平台。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能作为研究的对象。《北京研究》的授课老师们也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有来自中文系的资深学者,有的直接参与了北京市政规划,有的从事人文地理的研究。在这里,来自不同方向的光束,照亮了同一个地方。这是选课同学们的感受,也是课程设置的初衷。

"

这门课的一大特点是虚和实的结合。既有实在的地理空间,也有声音、风俗等比较虚的存在。从细微之处看到北京生活的变化,触摸城市生活的质感,打捞或捕捉某样东西,也许是记忆的形态,也许以图像或声音存在。

"

北京的面貌就像一幅幅沙画,绘画者的大手一挥,眼前的图景就会发生改变。课程则希望传达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能成为北京城的见证者,拥有观察和记录的责任。

△重访五四新文化

课程不仅注重多学科的融会贯通,而且鼓励同学们参与城市中的田野调查。在这个好像很熟悉、又无比陌生的城市中,很多地方只是作为地名存在。除了那些地标性建筑之外,北京是什么样子的?City Walk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在漫无目的地游荡中,不经意进入视野的东西,可能带来意外的惊喜,可能与想象存在出入,也许使你提出新的问题,这本就是历史的所在。与一般意义上的City Walk不同的是,“行读北京”不是为了打卡某些热门地点,而是出于对北京的关切和好奇,正视它,直面它,绕到城市的背面来找寻发展的踪迹。

《北京研究》的课程作业也颇具特色——要求同学们设计一份“北京漫游指南”,可用于当下,也可穿越到明清,或者民国年间。指南应包含每天的行程安排、景点介绍、食宿建议、交通工具、风俗民情等,用别出心裁的路线串联起北京的若干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细节,如胡同、公园、寺庙、学校、茶楼、戏院等。如此的作业设置,意在考察选课者对北京城市肌理与历史风貌的综合理解。

袁一丹老师希望大家考察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

"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北京是习焉不察、熟视无睹的,许多面貌和细节,可能在下一个瞬间就会消失。当你对它感兴趣以后,会产生急迫感,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见证、记录和表达。永远有一个新的北京,但是被擦掉的东西需要被记录下来。

"

选择《北京研究》课程的同学们,对北京总还是存在想要了解的冲动。也许有的人出于纯粹知识的渴求,有的人认为行读活动好玩有趣,并在修读期间唤起了好奇心,得到了与北京建立更深层关系的机会。

“首先是理解这座城市,喜欢这座城市,然后再谈研究。”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北京,掺杂着自我的记忆与想象,为这座城市赋予了独特的活力和意义。将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正如陈平原老师所说:

"

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
采访|王静宇
文字丨王静宇、李加逸、苏晨翔、刘健舒

图片丨黄喆、汪涵、安韵伊、徐艺峰、视觉中国

排版 | 杨润琦

责编丨郭雅颂、戴璐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