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北京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在罗榆姗三年多的大学生活中,“尝试”和“突破”也许可以作为关键词。从澳门来到北大,她跨越山海追逐梦想,克服困难融入崭新的学习环境;从“误打误撞”选择新闻与传播学院到全心热爱这一专业,她发现影视制作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用镜头讲述北大故事,传递北大声音。
她敢于突破舒适圈,探索无限可能,也拥有“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平和心态,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等。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罗榆姗的北大故事。
01
从澳门到北大
追逐梦想可以跨越山海
“我一直非常向往在北大这个顶尖学府学习,希望来北京体验一下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人一起学习也能激励自己。”
从南方到北方,从澳门到北京,怀着对中国最高学府的向往,罗榆姗来到了北京大学。但在得知自己被北大录取时,她心中的压力和忐忑却更多于憧憬。对她来说,进入北大是多年的梦想,却也意味着陌生的学习环境、较大的南北差异,而且身边优秀的同学比比皆是,落差感在所难免,这些让初入北大时的她常常感到迷茫甚至自卑。虽然提前做好了“被碾压”的心理准备,但陌生的环境和听不懂的专业课依然给她带来了持续的压力和焦虑。
忆及刚入学的不适应,罗榆姗非常感谢北大澳门文化交流协会(MCCA)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协会由来自澳门的同学组成,学长学姐们会为刚入学的学弟学妹分享选课方法、课程测评等,热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帮助大家更顺利地适应和融入在北大的学习生活。平时每逢节假日,协会也会举办团建活动,如中秋赏月、圣诞交换礼物、常识问答比赛、静园草坪野餐等。这些活动消除了罗榆姗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孤独感,也让她快速融入了北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罗榆姗参加国际文化节
罗榆姗参与澳门文化交流协会的野餐活动
每逢港澳台学生举办活动,比如港澳台新年晚会、中秋晚会、毕业晚会时,澳门文化交流协会(MCCA)也都会出节目表演,罗榆姗和几位同学都喜欢跳舞,就经常表演舞蹈节目,还成立了“MCCA舞团”。
罗榆姗参与2022年港澳台新年晚会表演
罗榆姗参与2023年港澳台毕业晚会表演
为了促进澳门文化的交流传播,协会每年还会面向全校学生举办粤语班,面向北京高校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年论坛。罗榆姗曾担任协会副会长,她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将在北大的澳门学子紧密联系起来,让大家感受到凝聚力和归属感,也让澳门文化为更多人所了解、所热爱。
MCCA成为了维系北大澳生的情感纽带,也是澳门学子在北大永远的港湾。
罗榆姗参与组织澳门文化协会粤语班
02
“误打误撞”的新传故事
从偶然相遇到真心热爱
“我最开始第一志愿并不是新传,但误打误撞来到了这个专业,现在回看还挺幸运的,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许多。 ”
罗榆姗高中时是理科生,进入新闻与传播学院后,大一的基础课很多涉及到历史,对她来说难度较大。在课业压力面前,她选择以平和的心态、踏实的态度认真面对。
“从不拖延”是罗榆姗给自己的标签,每学期开学时她都会制定好一份学习计划表,安排好每一份作业,争取每项任务都能尽早完成,这样就算遇到突发情况也能有充裕的时间修改,避免熬夜赶论文。对于她来说,不拖延的好处就是在期末的时候能轻松一点,不被论文的ddl所捆绑,还能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期末考试。“任务总是会越积越多的,早一天完成就少一分焦虑。”这种学习方式对于罗榆姗来说是很有效的,这也让她在大一时有较多的时间投入到高数、计概等较难的基础科目中,最终取得了高数满绩的成绩。
罗榆姗也经历过达不到自己目标时的无力感。大二时她曾成绩下滑、排名下降,面对付出了许多却没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她也曾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同侪压力与外界的期待下迷失了方向。通过努力走出挫折的阴霾,罗榆姗拥有了更加成熟平和的心态,更坚定地面对大学生活中的起伏跌宕。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是我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很宝贵的一课,有时不必过度苛求自己,也不要被外界声音裹挟,只要过程中尽力而为就足够了。
罗榆姗自认为是个“实践派”选手,对影视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分专业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广播电视学。也许是找对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在大三学年中她获得了综测排名专业第一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她在入学前从未设想过的,“这不仅仅是对我学业上努力的认可,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她相信,尽管在迷雾里找寻,但一步一个脚印总能找到一条阳光大道。
03
从专业学习到亲身实践
记录、呈现与传播
“通过镜头分享更多北大精彩的校园生活,展示北大多样的魅力,传播北大声音。”
自大一下开始,罗榆姗就加入了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学生记者团,在大四时当选了学生记者团团长。最初,她是在学姐的推荐下,抱着不妨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记者团。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有着大量实践机会的平台,让她找到了兴趣所在。
在记者团的几个学期里她收获许多,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视频,也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获得破百万点赞的视频,第一次用稳定器花式运镜,第一次在凌晨拍摄北大“暮”后工作者……
罗榆姗参与拍摄的视频《燕园“暮”后故事》
每一次拍摄的机会都是经验的积累,每一条爆款视频都让她成就感满满。同时,她的作品也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影视作品评选中获奖。
实践很多时候也是一个自学及摸索的过程,敢于尝试才能激发无限潜能。
在罗榆姗看来,一个好的视听作品很多时候都是“试”出来的,打破常规和创造性的处理素材,尝试不同风格和技巧,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罗榆姗参与拍摄的粤语歌专场夜奔视频
从记者到编导到制片再到团长,罗榆姗不仅收获了许多实践经验,还锻炼了她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如今,记者团成为了她校园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她肩负着带领记者团伙伴们一同宣传校园文化与形象的责任,努力将自己一路走来所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团员们,希望能够带领大家一起通过镜头分享更多北大精彩的校园生活,展示北大多样的魅力,传播北大声音。
04
尝试精彩,追求热爱
大学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时不得不做一些取舍,但在不断的尝试中,我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
在学习之外,大学生活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罗榆姗认为,只有当真正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她在大一时加入了北大舞团,而舞蹈也成为了她校园生活里的一部分。加入舞团后,她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来自不同年级、院系,因爱好而相聚,因舞蹈而相知。
与优秀的同伴同行,总能不同程度地提升自己。虽然参加日常排练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加上课业压力也较为繁重,但罗榆姗认为只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就能获得一种充实的快乐。
罗榆姗参加国粹主题晚会表演
除了日常训练外,罗榆姗也曾作为团委会的骨干,为舞团宣传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她曾策划了一期《转身之间》原创舞蹈MV的拍摄活动,是舞团的一次新尝试,希望能通过镜头展现北大舞团的风采。这条视频也有幸参加了新华网《给我一首歌的时间》毕业活动,并在官号发布。在舞团的经历中,令她最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舞蹈影像的比赛,她不仅是舞蹈演员,也是影片导演。
舞蹈影像有着很强的艺术性,看了很多样片都感觉很抽象,一开始确实不知从何下手。舞蹈影像留给观众的空间更大、留白更多,创作过程中要利用诗意化表达让观众从多重视角感受舞者和环境的结合。
对罗榆姗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也是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舞蹈结合的一次机会,虽然过程十分艰辛,但收获颇丰。
对她而言,舞蹈是她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动力来源,也是对现有生活状态的一个调节方式。“跳舞时,一切烦心事都可以被抛之脑后,没有压力也没有焦虑,它像夹缝中的阳光,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喘息与治愈。”
罗榆姗参与《脊梁》舞蹈影像拍摄
编辑&排版丨吴纪阳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责编丨黄昭华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