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怎么回应?

北京大学

发布于:2024-05-21

今天是2024年5月21日

我们要提交一份

来自88年前的征稿

▽点击视频▽

看看都有谁回应了这份“征稿”

1936年

邹韬奋、茅盾等人

在《大公报》发布征稿函

号召全国各地的读者记录5月21日的见闻

汇编成《中国的一日》

开创了“一日体”报告文学写作模式


无数个普通人的“一日”

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中国的一日”

平凡一日,却因记录变得不再平凡



88年后的今天

我们把相机

交给北大的

学生、老师、食堂厨师

宿舍楼长以及工作人员等

由他们来记录

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希望你能感受到

真实、可爱的北大的一日

文末互动有礼,不要错过哦~

张慧瑜

从学生到老师
奔走在文学与传播之间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张慧瑜镜头下的日常






我喜欢把与同学的合影放在办公室,办公室既是我上自习、备课的地方,也是与同学们交流的空间,每次和同学聊天都能获得一些不一样的信息。

·

·

在燕园跑步是这几年养成的习惯,主要是经常坐着,如果不锻炼,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我一般会在朗润园慢跑,那边人比较少,有时候跑步也是让自己心情放松下来的过程,可以想一想近期关注的一些话题,也可以想想一些学术上的计划,也能感受到燕园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

燕园像一个大花园一样,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风景,有时候会停下来拍几张照片,看到一些古建筑,也会想到这个有历史积淀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多少历史的风云。从在燕园求学,到在燕园工作,我感受到的是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燕园里的人和事也会随风流逝,一级一级的新鲜血液来到这里,一级一级的老生从这里毕业,大家都有不同的燕园记忆,但我想燕园的痕迹会深深烙刻在很多人的心里。


杨高武

备受北大师生喜爱的
“包子大叔”

学一食堂主食厨师



杨高武镜头下的日常






·

每天早上四点到岗,立马进入战斗状态。

因为同学们早上时间紧,所以每天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让大家来学一食堂吃一碗小面,开心一整天。

我把食堂当做自己的大家庭,把所有同学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希望同学们来学一食堂吃饭,就像在家一样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张晓琳

对每一本北大图书馆的书
都视若珍宝

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中心馆员


张晓琳镜头下的日常





·

日常巡视阅览室的时候,看到有趣的书,我会使用图书馆微信小程序中的“扫一扫”功能,扫描图书的ISBN,可以了解图书的详细馆藏信息;在外面书店看到有意思的书,也可以扫一扫,看看我们图书馆是否有收藏。有的话,赶紧到图书馆借阅;没有的话 ,会推荐图书馆购买。

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新书,有时翻开书封,一位熟悉的老师名字跃然纸上,这是著者向图书馆捐赠的自己著作的签名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浩如烟海的馆藏中,常常可见有著者签名钤印的珍贵馈赠。翻看这些赠书,犹如与一位位大师跨时空对话。期待更多的捐赠汇入我们这座知识殿堂。

从展阅厅回到办公区,时常会看到穿着醒目的红色背心、正在忙于整理最新到馆新书的同学。这是参与新书收登工作的志愿者同学。从一名阅读图书的读者,变成参与图书馆业务的志愿者,同学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了解一本书来到图书馆书架的全流程,还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让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好!


方璇

爱摄影、爱画画的
解剖老师

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讲师


方璇镜头下的日常





·

早晨8点的医学图书馆,阳光洒在“书山”上,沉稳、静谧。看到学生和教授同框很受触动,医学之路,勤奋不分年龄。

在图书馆四层发现“救护车模型专题展”,介绍了不同年代的救护车发展历程,见证着医疗水平的飞速变迁。救护车开辟了无数条生命之路,承载着医疗救援的希望与担当。

解剖是所有医学课程的基础。在教学之路上,我喜欢用手中的笔勾勒出结构轮廓,同时希望学生们保留欣赏美的能力。眼里承载星辰大海,心中不忘学医初心。


朱一芳

11年楼长经历
同学们的“知心阿姨”

学生宿舍30楼楼长



朱一芳镜头下的日常





·

30楼是同学们温馨的家,楼长室是优质服务的窗口,楼长每天从未停止过为同学服务的脚步,宝贝们有需要帮忙的话楼长随时都在。

·

迎五一、贺校庆,30楼小公主在创作双节板报:于燕园耕耘,以劳动建全人格,播种下繁花与梦想,待到燕过长空,花满燕园,尽数贺予母校华诞!

今天又有同学来找楼长借钥匙了,这是我的工作日常,听到同学们的一声声“谢谢阿姨”,付出是值得的。


夏参

从俄罗斯出发
他在追求艺术的旅程中

艺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 俄罗斯国籍


·

夏参镜头下的日常





·

在中国生活了一年半之后,中国的艺术和美学似乎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在我拍的照片中,我喜欢留下空白,把照片的对象放在画面的角落或底部,这样整个画面就充满了平静,特别适合风景。

在日渐熟悉的校园里散步,经常会问自己要拍什么?有时候,最美的是细节。这堵墙,墙上不寻常的,有点神秘的斑驳,在我眼里变成了日落和云。

这张照片有什么特别的?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一个美丽的普通时刻,秘密地记录在相机上。两个人在松树枝下躲避日落的光芒。


宫铭泽

比赛中抓住对手的瞬息破绽
生活中抓住每一个美好瞬间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北大乒乓球队队员)



宫铭泽镜头下的日常





·

集训期间,队员们在邱德拔体育馆热火朝天地训练。严谨对待训练中的每一颗球,即便是大范围的调动,他们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这是队长在训练完一组计划后淌落在地上的汗水。虽然他今天身体不适,但还是认真完成了今天的训练任务。他常常说“训练中多练的每一个球都会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体现出来”。

图为训练结束后队员们在捡球,同时大家也会互相交流一些比赛的战术以及训练的安排。在大赛前,球队也会聚在一起开会,讨论战术、对手等等。大家都会分享自己的观点,这也成为了球队的传统。


陈莹

以图为笔
用相机记录校园日常的新传人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



陈莹镜头下的日常





·

二教是我最常去的教学楼,早晨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墙铺在二教一楼,铺在来来往往的同学身上。每次踏入这里,我都能感受到青春的朝气与锐气,心中徜徉着兴奋与自豪。

这里是“星星停泊的地方”。空闲的下午,我总是愿意来到泊星地,觅一隅安静的读书角落,在浓郁的咖啡香气和令人愉悦的小调中,开启轻快而美好的片刻之旅。

北大青年跑在“五四”,我也是其中一员。


❤️互动有礼❤️

这张照片有什么特别的?

这样的一日有什么特殊的?

其实都没有

但这样普通的一刻

这样普通的一日

却因记录变得不再普通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

书写出自己的“一日”


截至2024年5月22日12:00

留言点赞前10位的读者

将获得新青年笔记本一份



本期内容来自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创意实践基地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创作与运营》课程创作实践

联合策划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总策划 | 唐金楠

总指导 | 罗玲

本推送指导老师 | 赵梦秋

文案 | 吴陈阳、张引

视频 | 季俊豪、魏怡如、张喜若、徐江玥

排版 | 陈莹、张婉玉

责编 | 戴璐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