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北京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2024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北大校园里迎来了
来自全国22所高校的青年学生
他们荣获了
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
本项奖学金评选范围不只在北大
十年间
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68名学子
获此荣誉
近日,第十届“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 (下文简称“唐奖”)获得者名单揭榜,来自全国22所高校的36名学生齐聚北大——
第十届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
获奖学生名单(二、三等奖)
(相同等级奖项内,按本、硕、博排列,再按姓名拼音排序)
姓名 | 类别 | 学校 | 获奖等级 |
梁志燕 | 硕士生 | 华东理工大学 | 二等奖 |
郭萌 | 博士生 | 北京工业大学 | 二等奖 |
胡景润 | 博士生 | 北京大学 | 二等奖 |
贾利霞 | 博士生 | 北京大学 | 二等奖 |
麻丁仁 | 博士生 | 中山大学 | 二等奖 |
孟庆安 | 博士生 | 北京工业大学 | 二等奖 |
钦陈程 | 博士生 | 湖南大学 | 二等奖 |
汤蓉 | 博士生 | 南京大学 | 二等奖 |
田颖 | 博士生 | 中国人民大学 | 二等奖 |
王开丰 | 博士生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二等奖 |
谢丽芳 | 硕士生 | 复旦大学 | 三等奖 |
曹文锐 | 博士生 | 山东大学 | 三等奖 |
陈景川 | 博士生 | 北京大学 | 三等奖 |
陈思 | 博士生 | 南京大学 | 三等奖 |
陈雅兰 | 博士生 | 北京师范大学 | 三等奖 |
陈颖 | 博士生 | 南昌大学 | 三等奖 |
杜振齐 | 博士生 | 同济大学 | 三等奖 |
郭海晓 | 博士生 | 天津大学 | 三等奖 |
李忠磊 | 博士生 | 清华大学 | 三等奖 |
李志 | 博士生 | 暨南大学 | 三等奖 |
马腾 | 博士生 | 北京大学 | 三等奖 |
覃建军 | 博士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三等奖 |
冉茂希 | 博士生 | 华东理工大学 | 三等奖 |
宋锴 | 博士生 | 北京大学 | 三等奖 |
苏瑞典 | 博士生 | 山东大学 | 三等奖 |
孙会航 | 博士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三等奖 |
田妍 | 博士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三等奖 |
王浩霖 | 博士生 | 中山大学 | 三等奖 |
张惠璇 | 博士生 | 北京大学 | 三等奖 |
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
1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届颁奖仪式
▽点击下图跳转链接▽
五十余年来,围绕着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和挑战,唐孝炎带领着北京大学大气环境化学团队在光化学烟雾、酸雨、臭氧层保护、气溶胶及细颗粒物化学等方面作出具有开拓性、引领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和政策支撑。
截至2017年,八十余岁的唐孝炎依然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为北京大学的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课程《环境问题》,她在授课中以案例进行教育,注重培养新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今,已至耄耋年岁的唐孝炎院士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继续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奉献经验与智慧。
2012年,在唐孝炎院士八十寿辰之际,她的学生们筹划并捐资在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了这项奖学金。设立之初,“唐奖”的宗旨就是“鼓励创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唯文章专利、不唯影响因子”,把研究采取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和产出的“新成效”作为评选的首要考量。每届“唐奖”设特等奖0~2名,通过现场答辩从一等奖获得者中评选产生。如果当届候选者无人达标,则宁愿奖项空缺。十年间,仅产生了5位特等奖获得者。
“唐奖”不仅仅是一份生日礼物,还是对唐孝炎院士数十年如一日为我国环境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培育英才的深情回馈,更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设立环境学科专项奖学金的先河。此后,唐孝炎院士、张远航院士(唐孝炎院士学生)以及一位位热心我国环境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实业家们一直为基金注资。
第一届“唐奖”颁奖典礼
自2014年启动评选以来,十年间共有来自74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68名学生脱颖而出荣获“唐奖”。获奖者单位覆盖了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这些点点星光,恰如全国环境学子们精研学术、勇攀高峰的一个个脚印。
唐孝炎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多次强调:
高校是先进理念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研究生和本科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群体,更是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希望。创新,才是‘唐奖’评选过程中看重的。
连续十年担任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评委、来自清华大学的王建龙教授感慨:
十年来,我有幸见证一批批青年学生的研究热情、崭新视角和创新能力,更深切感受到唐孝炎奖学金在培养青年学子创新能力方面的强大推动力。
唐孝炎老师为获奖学生们颁奖
十年间,有众多优秀的“环境人”脱颖而出,青春正当时,从他们的心声里,我们看到了这十年的累累硕果。
孙波
现为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
“唐奖”的支持与鼓励对我意义非凡,感谢环境领域的前辈们为我们年轻人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机会,指引了大家前行的方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探索解决之道,”唐奖”就是诞生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呼唤中。这一奖项不仅是对环境领域青年人才的鼓励和肯定,更是对每一位环境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
刘金炜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
参加“唐奖”的评选是我在科研期间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更加令我难忘的是,我非常幸运地和唐孝炎先生握了握手。我记得当时年近90岁高龄的唐先生双手有些微微颤抖,但又十分地充满力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女科学家的温柔和坚韧,这对于我自己走向教学科研的职业道路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和鼓舞作用。
张方斋
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校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
“唐奖”对于我影响深远,使我看到了更大和更精彩的环境学科,受益匪浅。目前从学生时代过渡到了青年教师,虽然在科研和工作上有一些进步,但时至今日,”唐奖”依然是我身上最亮眼的标签之一。作为一名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知肩负着更大的责任,要将这份荣誉转化为更实质性的成果回馈社会。
李沛珅
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
“唐奖”旨在激励全国在环境学科领域具有创新精神、杰出表现的优秀学生。得此殊荣,于我科研生涯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对我科学探索之路的莫大鼓舞,也让我在学术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此,衷心感谢恩师刘文研究员对我的劳心指导、谆谆教诲,感谢“唐奖”评审专家对我成果的认可,我会再接再厉,不负厚望!
陈荣灿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
通过参加“唐奖”的评选,我有幸近距离接触到环境领域的科研前辈们以及他们的成果,我也非常珍惜此次来北京向各位老师、学长学姐学习的宝贵机会。“唐奖”将激励我更加优质地完成今后的科研工作,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也会发扬和传承好“唐奖”所承载的精神。
十年间,每届颁奖典礼上,唐孝炎教授都会不厌其烦地叮嘱获奖同学创新的重要性。值此“唐奖”十周年和世界环境日之际,年逾九旬的唐孝炎院士也通过视频,向全体学生发来“创新”的邀约:
希望你们以后搞环境的人的眼光要比我们宽阔,要比我们远大,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事业才会成长。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在全球来推广我们所希望的环球事业。我们要一步一步向它走近、向它靠拢,这是北大人应该肩负的责任,也是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必然要走上的一条路。
希望你们学好自己的学业,把你们所有的能力贡献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我等着你们,我们会欢迎你们的到来!
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视频统筹 | 温东辉、王浩、吕丽、王昱博、汤默然
文字 | 崔嘉楠、吴宗治、张旭、张婧、徐采珺
图片 | 获奖者提供
制图 | 曹梦瑶、朝冉冉
排版 | 杨映锴
编辑 | 曹梦瑶、陈之玉
责编 | 王嗖嗖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