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尹润秋,优秀毕业生!

北京大学

发布于:2024-06-25

七点半准时起床,八点半在食堂吃完早饭后开始处理上午的任务,午睡一会后准时出现在小班课的教室里,开始和老师同学们讨论文学,五点吃完晚饭后到未名湖边散步,在视频电话里和家人与小猫见面,短暂的放松后继续投入书本中。这就是尹润秋在北大学习生活的日常。

2020年,尹润秋成为北大中文系的一名本科新生。四年来的学习中,她从文学的爱好者转变为文学的研究者。如今,即将毕业的尹润秋获评2024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未来,她将在北大中文系读研,继续与文学为伴。

尹润秋散步时拍下的未名湖


做一个阅读者

对于童年的尹润秋来说,阅读是自发的,也是生活中极具吸引力的一部分,从《幼儿画报》到《杨红樱童话》,只要是她感兴趣的,妈妈都会把书买回来。高中时期的尹润秋偏爱古典文学,最爱的书是《聊斋志异》。“我花了至少两年的时间读《聊斋》。高中时间紧张,所以经常在语文课上偷偷地读。”《聊斋》典雅的语言和极尽通俗的情节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叙述体裁引人入胜。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与白话掺杂的语句,尹润秋查询不懂的字词,还提升了文言文阅读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尹润秋在自己的每一位语文老师身上看到了“和文学建立了紧密生命联结的样子”,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几位语文老师对文学和教师职业的纯粹热爱坚定了她学习文学的信念。

∆尹润秋的书桌

而令人意外的是,尹润秋在高中是一名理科生。

我恰恰是因为想去中文系而选的理科,这样说可能很奇怪,因为我当时觉得中文系就是我的归属,以后就很难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理科训练。

抱持着对文学的兴趣,尹润秋高中时参加过一些作文比赛和语文知识竞赛,也获了奖,但她仍然觉得自己的兴趣在于阅读而非创作。她追求充足的自由生长空间,使她在成长中恣意开拓,不断探索能力的边界。

从初中开始,尹润秋就是一个坚定的“北大迷”,想要读中文系,那就要来北大读。虽然高中时期一直热衷于阅读古代文学,但大学后她却在现代文学领域造诣颇深。“我觉得白话文和文言文首先表征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方式。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语境当中,它可能对应的是摆脱传统的束缚,吸纳舶来的新思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强调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这些概念,与古典文学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照。”

与有情人,做欢喜事

刚加入北大中文系的时候,尹润秋总是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些什么,也享受和他人建立情感链接的过程。大一的时候,她就加入了中文系团学联,一干就是三年,自己也从学生会文艺部的部员,成为了中文系学生会的副主席。这份工作为她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也让她感受到家的温馨。

“一二·九”歌会是文艺部主要负责的工作,尹润秋大一时还只是比赛的参与者,到了大二,从前期的动员会、舞台策划,到每次排练的组织以及最后服装商讨和表演,她作为文艺部部长跟进了歌会的全过程。如今,尹润秋回想起当年每周两个晚上的排练还倍感压力。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保障大家的学习和生活,尹润秋做过许多尝试。除了准备小零食作为慰问,她还和同学一起在排练时给大家发专业课复习笔记,“我想让同学们觉得,这个活动其实是一个难得的让共属一个年级的大家聚在一起玩耍、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尹润秋参与“一二·九”歌会的排练

尹润秋的家中长辈有多位共产党员。她的外公曾带领家乡的人民抗击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在尹润秋的印象中,小时候爸爸不太常回家,那时他在忙向家坝水电站工程移民的事情。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尹润秋一入学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也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她发现自己学习的专业也和党的文艺形式密不可分。现代文学对应的1919年至1949年,正好也是党萌芽和壮大的时期。通过专业学习,尹润秋对党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用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眼光打开文学

大一和大二两年的学习让尹润秋对文学研究有了懵懂的感觉,具体应该学习什么方向、应该选择什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成为了她最大的困扰。大三下学期,尹润秋报名了“未名学者”项目,该项目由中文系的多个教研室合开,内部的课程包含了中文系研究的各个方向,每个方向组成一个小而精的研讨班。尹润秋希望借此契机来了解自己真正的研究兴趣所在。

不同于大班课上可以“隐藏”自己,在小班课中,每一个同学都要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成为了尹润秋参与项目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即使在脑海中反复演练了很多遍,真正轮到自己的时候,尹润秋还是会无比紧张,而发言的压力又占据了她倾听别人观点的时间,让她不能在课后很好地复盘当天的内容。但好在研讨班的同学和教授都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我发现班里的同学其实都是社恐,他们每次上课的状态也能给我一点安慰,好像有了‘抱团取暖’的感觉。但帮助尹润秋克服恐惧最大的因素,还是她对于读研的决心:

我觉得中文系就是我的归属。

为了能够更好地和教授交流,她尝试慢慢地打开自己,逐渐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更自信的发言也让她获得了更多的正反馈,无论是老师的夸赞还是助教的鼓励都让她有了更多表达自我的欲望。

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尹润秋选修了《民间文学经典研读》这门课程,课程的其中一个作业要求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研究并进行报告。出于兴趣,尹润秋选择了“傻女婿”这个民间文学主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遗憾的是,经过漫长的阅读和思索,她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始终无法让自己满意。后来,陈泳超老师的话点醒了她:

田野调查并不是一个确定了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就一定能做出研究成果的事情,也许你为此游走大江南北,经历了五年、十年的漫长调查,最终仍然没能得出有效的结论。

尹润秋从这次研究经历后才意识到,或许做了很久的努力后没有结果才是学术研究的常态,对学术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正确的心态,而不能只是功利地实现一个目标。

润秋在乌兰察布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劳动实践(左一)


∆22-23秋秦立彦老师的西方文学经典导读课笔记

“未名学者”项目不仅让尹润秋收获了更专业的研究方法,也让她收获了一个难得的学术共同体,小班课的形式让她体验到了一种高密度交互的研讨模式。大学四年里每次下晚课和同学们一起走回宿舍的时光成为了尹润秋最美好的回忆,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年级,但很多的学术困惑都得以在这段短暂的时间得到解决。

以现在进行时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丰盈

谈及文学研究对自己最宝贵的影响,尹润秋用了一个词——思维方式,文学给她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让她更深入地思考社会与自我的联系。在感性方面,四年的学习也让尹润秋具备了好奇心和同理心;在理性方面,文本分析的思考和训练则让她拥有了比较敏锐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

尹润秋依然清晰地记得,她上的第一节文学专业课是王风老师的现代文学史,当时老师一再地提醒他们:

要学会区分知识和观点,知识是需要掌握的,但观点是可以对话的。

在北大中文系四年的学习让她彻底改变了高中的学习思维,让她用反思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只有不断反思和质疑,才能研究出新的东西。在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尹润秋曾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理论,理论能成为照亮研究对象的一个方式,但借助理论能够发现什么则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主体意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她逐渐意识到文学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文学研究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文学的学习也让她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今年九月,尹润秋将继续在北大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对于这个全新的身份,她期待自己能够突破舒适区,保持学术上的好奇心,勇敢地尝试自己从前没有讨论过或者不敢讨论的东西。

在生活中,她则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不断地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支持的人。


“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

这句话摘自文史学家林庚先生创作、北大中文人代代传唱的歌曲《新秋之歌》的歌词,也是尹润秋坚守的人生信条和期待分享给更多人的句子。只有把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收归到当下的行动当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充盈。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采访 | 王宇哲、李煜憬

文字 | 王甄仪、李煜憬

排版 | 刘涵烨

责编 | 王嗖嗖、陈蕾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