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北京大学 点此可查看原文。若涉及版权问题或存在侵权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致病力在减弱,但传染性很强。我们必须面对病毒,也必须战胜病毒!
此刻,或许你正在与病毒斗争;或许你正在方舱、酒店或家中隔离;或许你在出现发烧、咽痛等症状的同时,还感到孤独与苦闷……
“我可以安静地一个人待着,
我可以认真读书。”
俞敏洪
因为肺结核是传染病,住院期间,他没法回到课堂和宿舍,不仅要对抗疾病带来的身体上的苦痛,还要承受与同学们分隔的孤寂。
实际上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知道危险中间一定会有机会。
俞敏洪看到了危机中的有利因素,“我可以安静地一个人待着,我可以认真读书。”
300多天,是他一个人待着最长的时间,除了和病友交往,连医院的大门都出不了。正是这样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他静下心来读了200多本书、背了一万多个单词,把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要保持你自己的生命在不断前行。”患肺结核的经历让俞敏洪认识到,在困顿中坚持读书和学习,“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有了变化。”
“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
孟二冬
2004年春,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在新疆支教时,病倒在石河子大学的讲台上。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挤压着他的气管,使他难以发声;挤压着他的食管,使他难以下咽。开胸、开颈、开颅,几个月时间里,他先后经历三次大手术,接受了不同部位的放疗、化疗。
面对病魔,孟二冬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毅力。多次术后化疗导致他吃睡都困难,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习书法、研读学术著作。他经常写的八个大字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他用《千字文》中的这句话,勉励自己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要在有限的时光中做更多的事情,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2006年2月,孟二冬病中坚持练习书法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孟二冬一生学术理想和学术风骨的生动写照。在病榻上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他新招了3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生,并亲自辅导他们的论文写作;在2005年春季学校运动会上,他出现在中文系的入场式方阵中,之后的毕业班研究生足球告别赛,他居然上了场;他还参与了《中国文学史》的修订再版工作,发表了7万字的研究论文……
北大医院的主管大夫说:“他很乐观,让他吃药、吃饭、咳痰,不管多疼他都马上配合,没有半点犹豫。他最常问我的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工作?”
孟二冬曾对前来看望的学生说:
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充满自信,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
困难的时候最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品格。
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豁达、从容,勇敢地去面对并战胜困难,这是孟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只要不发烧,脑子清楚,
就可以坚持看看东西”
刘浦江
2014年4月,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刘浦江被确诊淋巴癌。他饱受病痛折磨,但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还在坚持《辽史》一书校点整理的收束工作。
患病后,刘浦江在给学生的信中写道:
只要不发烧,脑子清楚,就可以坚持看看东西,也不觉得困,反而觉得不怎么咳了,今天已经在做《辽史》统稿工作。
在第一次化疗期间,他高效地完成了五十卷的修订和统稿,之后的两个化疗周期,他虽然体力不支,但仍继续工作,反复斟酌校对文字。完成修订之后,又马上着手编辑修订凡例和前言,工作强度不亚于一篇专题论文。
2015年寒冬,年仅54岁的刘浦江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他被称为“中国辽金史研究第一人”,他一直在用生命诠释着学术理想。
1988年,他曾在《辽金史论》的自序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刘浦江所著《辽金史论》书影
“垦荒自有垦荒者的艰辛。老实说,做辽金史研究是一桩很寂寞的事情,缺乏同志,缺乏对话者,与唐宋史学界那种风光的场面自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话说回来,史学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虽无‘黄金屋’‘颜如玉’,但自有一种旁人难以体味的乐趣。沉潜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够了。”
是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这是根,是魂。
“苦闷时读读书,
也许可以帮你”
王元化
大概环境越是恶劣,生活越是艰难,孩子们反而更早懂事,更奋发有为。
1942年,上海沦陷时期,我国著名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现代作家王元化到储能中学教书。在他教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中,吴步鼎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位,在当时全校作文比赛中,吴曾获得第一名。
吴步鼎患有肺病,经常请假,后来病情越发严重,只好辍学在家养病。1945年至1946年间,王元化一直给吴步鼎写信,鼓励这位患病的青年学生,希望他多读读书,排遣心中寂寞,增强继续生活的信心,信中多次提到罗曼罗兰的著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生病是会寂寞的,所以我碰到同学,总叫他们去看看你。过去我在北平得眼睛病的时候,长期卧床。别人读书给我听,使我解除了不少寂寞。你也不妨试试看,苦闷的时候读读书,也许可以帮助你,使你精神好一些。下次我去找些好书借给你读。你读过《约翰·克利斯朵夫》么?我经常把它放在手边。当我对生活感到疲乏,精神感到沮丧的时候,就打开它来读,让它疗治我的空虚。希望这本书也会给你同样的力量。
《约翰·克利斯朵夫》书影
王元化曾回忆自己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情景:
我一早就起来躲在阴暗的小楼里读着这本英雄的传记,窗外可以看见低沉的灰色云块,天气是寒冷的,但是我忘记了手脚已经冻得麻木,在我跟前展开了一个清明、温暖的世界……
时隔70余载,再读这封信札,再品这段阅读记忆,这份殷切的鼓舞和温暖的力量,何尝又不是在鼓励今天的学生与青年?
或许此刻,你感到恐慌
那是对不确定性的害怕
或许此刻,你感到苦闷
那是对“求不得”的遗憾
面对剧烈的变化
我们只有“以不变应万变”
而这个“不变”
就是坚持读书、坚持学习!
亲爱的朋友
请你活得洒脱!
请你活得坚强!
请你活得快乐!
把生活中那些困顿寂寞的时刻
转化成自我提升的契机
北大官微愿能始终陪伴着你
为你送上也许微小
但无比坚韧的力量!
贴心小北为大家准备了两本图书
希望能给你带去知识和心灵的能量
评论区请分享
你度过困难、战胜病毒的故事
2022年12月9日12:00前
点赞排名前10的读者
将获得以下书籍各1本
《影响人生的书单——来自百位北大教授的推荐》本书收录了137位北大学者分享的影响他们人生的书单。你可以从中体悟“大学为何,大师为何”的真意。
《孟二冬纪念文集》板凳要坐十年冷 , 文章不写一句空 ,孟二冬教授的师德,垂范至今。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光明日报、《孟二冬纪念文集(增订版)》、《财新》杂志
文字丨编辑:黄昭华、高雷、李煜憬
图片:黄喆、朱成轩、当当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排版丨责编:昭花花
“北大牌”白菜,上桌!
北大餐车开进生活区
北大新图书馆,开馆!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本文为 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请扫码查看原文。